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生活 >

古人怎么样了解冬至是哪一天其实,是用影子算出来的

www.nangding.com 2024-12-21 07:23 生活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今天是冬至,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日子。大早醒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或许还没有能看到太阳从窗外升起。

熟知天文学的读者可能了解,现代天文学是以春分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春分之间的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但在中国历法中,却将冬至作为一岁之始,一岁的长度(岁实)是两次冬至之间的间隔。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冬至的时候寒冷到达了极点,阴气重极而衰,阳气开始生发,因此是生命的起点,于是把冬至作为一个太阳年的起始,这是中国天文学的独特之处。

今天,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电子日历提醒大家各种节气的到来,但在古时候,大家是如何断定冬至的到来呢?

立杆为影

在冬至附近的一段时间,历家(即研究、拟定历法的人)会用“圭(guī)表”测量正午影子的长度,以此确定冬至的确切时刻。立起来的杆称作“表”,表高为八尺(约1.8米),地面上测量影子长度的大尺子叫做“圭”(又叫量天尺),圭表朝哪个方向正北,每天正午的时候,太阳在正南,就能测得一天中最短的影子。有了冬至附近数日的正午影长数据,便能算出冬至的确切时刻了。

圭表测量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古时候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图11-3)

冬至测影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时候天文学中,圭表测影最主要有哪些用途是推定冬至时刻,因此观测精度就尤为重要。

坐落于北京古观象台后院的圭表模型

(图片来源:北京古观象台官方网站)

而在古希腊天文学中,测影则主如果为了论证宇宙模型,因此古希腊人并无需过分追求精度。如此的思路也影响到中世纪,圭表测影技术在欧洲一直没得到非常不错的进步,这也使得欧洲在非常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一年的长度定为365.25天。

在阿拉伯世界,对太阳的观测主要靠日晷而非圭表,缘由在于穆斯林天天需要做五次祷告,这就需要要有准确的时间。

事实上,假如从天文观测的角度来讲,太阳直射点在冬至附近移动缓慢,好几天内可能都很难察看到日影长度的变化,而在春分秋分点附近移动最快,比较容易就能察看到日影变化,使用春分来测量晷影、考算岁实是更好的选择。但不少事情并非单一原因可以决定的,中国人对天道的认知在此时胜过了出于天文观测的考量。

冬至的具体时刻怎么样计算?

在测得冬至附近几个正午影长的数据之后,应该如何计算冬至的具体时间呢?换句话说,如何通过计算得知一年中影长最长的时刻呢?

《宋书·律历志》留下了一段祖冲之计算冬至时刻的办法,翻译成现代语言,参照示意图,就是:

大明五年10月10日(公元461年11月27日)(A),测量得到影长a=10.7750尺(约2.5米);

11月25日(公元462年1月11日)(B),影长b=10.8175尺;

11月26日(C),影长c=10.7508尺。

祖冲之假设影长以冬至为中心对称,影长的变化是一条直线(当然,实质状况是类似抛物线的曲线,且并不以冬至为中心对称)。

a和b、c非常接近,所以冬至日期在10月10日和11月二十5、26日的中点,该年10月有30天,所以10月10日到11月25日有45日,所以冬至在11月3日。那样具体时刻是什么呢?

祖冲之如此算:“令后2日影相减,则1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2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即(b-a)/[(b-c)*2]=(10.8175-10.7750)/[(10.8175-10.7508)*2]≈0.3186,也就是3日零点加上0.3186日,1日=100刻,得到冬至在11月3日31刻。

祖冲之测算冬至时刻法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据《中国科技史(天文学卷)》图4-13重制)

祖冲之并没讲解为何要如此算,大家可以按下面如此理解。设A为10月10日正午,B为11月25日正午,C为11月26日正午,a、b、c分别为这3日的正午影长。则必可在B、C之间找到影长也等于a的F点。祖冲之假设影长以冬至点为中心对称,作均匀线性变化。则BC之间影长每天变化b-c尺,每刻变化(b-c)/100尺。所以BF=(b-a)/(b-c)日=(b-a)/(b-c)×100刻。

又设D为AB的中点(即AD=DB),则D为11月3日夜半。设E为AF中点,即E为冬至时刻,在11月3日的某一刻。

由图可见,DE+EF=DB+BF,已知AD=DB,AE=EF,则DE+AE=AD+BF,因此BF=DE+(AE-AD)=2DE,所以DE=1/2BF=(b-a)/[(b-c)×2]。

**这就是中国古时候推算冬至时刻的算法。**大家只须找出三个点A、B、C,其中A在冬至前,B、C是冬至后相邻的两天,且A的数值在B、C之间,那样冬至的日期就在AB中点的那天,具体时刻就是(B-A)/(B-C)/2。假如连续测量几年的冬至时刻,取平均值,就能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分毫毕现

从祖冲之以来,冬至测影的算法至少就一直没变过,那样冬至时刻观测精度的提升是如何达成的呢?

靠的是观测仪器的改进。

测影的表自古以来都是八尺高,到了元代,郭守敬将表加高到四丈(1丈=10尺,合9.81米),在大都、上都、阳城等全国五处地方都设立了高表,可惜留存到今天的仅有坐落于阳城(今登封告成镇)的一处。阳城高表直接用砖石修造的观星台来代替铜表,如此做有哪些好处是节省成本,省时省工。

台顶架了一条横梁,横梁和下方的直壁留有一些空隙。圭则直接躺在地上,由水槽来保证水平。正午阳光穿过横梁,在圭上投下一道阴影,这就是影子的长度。影子相较以前的测量办法更长,因此测量就会愈加精准。

坐落于登封告成镇的郭守敬观星台

(图片来源:大河网)

有一个小事值得注意。新表的长度(四丈)是旧表的五倍(八尺)。为何设计成五倍,而不是四倍或者六倍呢?

在中国古时候,最小长度单位是毫,约等于目前的0.024毫米;那样五毫就等于0.12毫米(0.024*5=0.12mm)。

郭守敬期望“毫厘差异分别”,也就是影长要可以精准到一毫(0.024毫米),但肉眼可以辨别的最小长度大约是0.1毫米,在传统的八尺表下没办法达成如此的读数。若将圭表放大五倍,就能读取最小五毫(1.2毫米)的数据,折算成八尺表,就是一毫。这是郭守敬选择四丈高表是什么原因。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当表的长度增加之后,影子就会变得模糊。大家在日常也能感受得到,太阳底下,我们的影子边缘好像非常柔和,一点也不分明。

为解决这个问题,郭守敬创造了“影符”,事实上就是一个倾斜着的有一个小孔的铜板。

将影符放在量天尺上影端虚影处,使得太阳、横梁、小孔呈一条直线,光线透过小孔,在量天尺上投一下个小光斑,横梁的阴影在光斑上显现出一道米粒大小的阴影,边角分明,微调影符地方,使得阴影正好处在光斑的中间,如此就能读到准确的数据。这正是借助的小孔成像原理。

复原铜制影符

(图片来源:肖尧《登封四丈高表与圭表测影》)

通过这两项改进,再加上连续数年的不懈观测,与古时候的观测记录,郭守敬测量出了自古以来最准确的回归年数值:365.2425日,与当时的精准数值365.2422日相比,误差只有26s。巧合的是,大家目前用的格里高利历一年的长度也是365.2425日。

贯通古今的理想

冬至测影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传闻冬至测影从三千年前的周公就开始了,但真的的起点应该更早,部落年代的大家可能就已经会测量日影了。而留存到今天最早的有明确数据的记载,是上文祖冲之的观测结果。

此后,历代历家测量了六组数据,得出六个靠谱的冬至时刻。在祖冲之测量冬至日的817年之后,郭守敬也接过了接力棒,进行了自古以来最准确的测量。

郭守敬在《授时历议》中说,将这六组数据,取相距日数,用相距年数来除,就能得到相应那段时间的回归年长度,用祖冲之测影(公元461年)到他一个人测影(公元1278年)的日数除以年数,得到每年长度为365.2425日。

他具体是如何算的呢?郭守敬也没给出讲解,大家可以自己来算算。

上文已知,祖冲之推算出的461年冬至是11月3日3186分,郭守敬测算出来的1278年冬至是11月29日未初中三年级刻,换算成万分制就是5750分,两次测影相隔298403日、817年。用日数除以年数,(298403.5750-0.3186)/817=365.242664,和郭守敬说的365.2425略有差距,这说明他应该还考虑了其他多方面原因。

数百年测量的价值还在于极小的误差。在计算回归年长度时,即便大家把具体时刻都去掉,只保留整数日,298403/817=354.242350,这比365.2425更符合当时的理论值。也就是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大家只须了解冬至是在哪一天,就能算出很精密的回归年长度。这正是这项超长期观测的意义所在。

结语

古时候历家相信,天道流转恒常不变,历法的追求就是尽可能吻合天道。因此在拟定历法时,历家一方面自己测算当时的影长,一方面又要借助古时候的天象记录,把尽量多的数据纳入我们的历法之中,如此才能下可推今,上可考古。古时候天文记录不只有冬至时刻(用来测定一岁起始、测算回归年),还有中星记录(用来计算岁差)、日月食记录等等,这类记录都是在制作历法时需要考虑到的。不过,受限于天象记录的模糊性与历法技术本身的水平,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古时候记录很难符合历法,在预测日食时也不时失败,历家虽然尽可能扩大“历数之常”的范围,但也对“天道之变”无可奈何。昭明而又难测的天道一直高悬在历家头顶,敬天法古的精神同样在历法中流淌着。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律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2.宋濂《元史·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肖尧《登封四丈高表与圭表测影》,《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年第4期

4.王玉民《冬至圭表测影新探》,《中国科技史杂志》2013年第4期

5.陈美东《中国科技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页269—270

6.吴守贤、全和钧主编《中国古时候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3年,页376

7.王雨桐《汉唐间的经学、历数与古史年代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论文,2023年

8.古时候是如何算出来一年 365 天的?-知乎:三种不一样的红色的回答

9.有什么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科学实验?-知乎:尞祡的回答

Tags:天文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武汉空气 家庭环境 体力 男友 国道 塔吉克 西游 千万 兰亭 广州18号线 保护地 干养 心包 幼根 网点 先人 宁夏 起义 任期 妈咪 色暗 教学楼 脱屑 催经 青筋 用法 惠民 刘灿 申报表 羊角蜜 肩部 钱串养肥之 生出新的侧芽 刘宏葆 日高里菜 咽喉 隆德 灭火 人像 职业 霸陵 特困生 刘超 养法 水饺 养小猫 烫面 广安动物园 大鹅 正常 手捧花 汉文帝 错误 客户 安装 花艺 可疑 冷水 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