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生活 >
在日常,不少人会听过或说过一些如此的话:
“你若是真的爱我/关心我,就应该……”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
“你如果早点……就不会如此了。”
“你看你,让我多失望/伤心/难过……”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如何就不懂呢?”
“你如何就不可以理解我的付出?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吗?”
“假如不是你如此对我,我也不会变成目前如此。”
还有一些人事后会如此折腾或埋怨自己:“假如我当时多关心 TA 一点,TA 就不会这么生气了,都是我不好。”
“假如我当时没说那句话,大家就不会吵架了,都是我害的。”
“我当时应该站出来讲句话的,可是我却维持了沉默,我真是个胆小鬼。”
“我当时应该更努力一些,为TA多做点事情,目前我如此,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我如果能多陪陪TA就好了,目前 TA 走了,我才感到后悔。”
“我当时为何没早一点发现问题呢?真是太笨了。”
其实,无论是指责还是深思,这类言语背后总是潜藏着“你亏欠了我”或“我亏欠了你”的情感暗流。这种“亏欠”,仿佛是一条无形的锁链,将大家紧紧束缚在内疚的深渊之中。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以下这几种状况,
表明你可能是“过度内疚”
内疚是一种道德情绪,它来源于于对自己行为的深刻深思,一般发生在大家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或违背了个人的道德标按时。它是一种充满自我责怪和负面情绪的体验,常随着着深刻的内心冲突和良心不安。
图源:互联网
内疚情绪虽然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但它也具备肯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内疚可以促进大家深入深思我们的行为,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激起大家承担责任、弥补过错、改进自我的决心和行动。研究表明,容易感到内疚的人更有同理心,更靠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不过,内疚的积极推动作用一般只有在适度的、适当的状况下才能得以发挥。
然而,有时候大家感到内疚的情境并不那样明确,常常会历程错位的内疚,承担超源于己责任和影响范围的情感负担,致使焦虑、无助,甚至自我怀疑。
1
因别人情绪波动而内疚
特别是当他们表现出不满、失落或生气时,总是会引发大家的内疚感。尽管别人的情绪可能并不是由大家的行为直接致使,但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自己对这类情绪负有责任,进而感到过度内疚。
这种情绪一般来自一种潜在的信念,即“我应该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或者“别人不高兴是我的错”。比如,朋友忽然变得沉默或冷淡,尽管无明显冲突,仍会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因拒绝别人请求而内疚
拒绝别人的请求本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有合理理由的状况下,或者当别人的请求本身超出大家的能力范围时。然而,有的人由于过度关注别人的感受,或害怕因此影响关系,常常对我们的拒绝感到不安和内疚。
这种内疚感总是并不来自于实质的错误,而是来自对责任的误解和过高的自我需要。比如,被同事请求帮忙值班,而你因私人安排拒绝,之后却担忧他们因此对你产生不满,内心备受煎熬。
3
因别人的困境而内疚
与“看见你不快乐,我就快乐”的心态恰恰相反,因别人不如意而内疚来源于对别人情绪的过度共情。觉得自己与别人情感和境况紧密相连,甚至会误觉得我们的幸福或成功可能让别人感到不满或沮丧。
因此,即便别人的困境与自己毫无关系,也会产生非必须的内疚情绪,觉得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或感到愧疚。比如,或者自己正处在一段顺利的关系中,而朋友却在感情上遭遇挫折时,或许会感觉我们的幸福使得朋友的痛苦更为明显,进而产生非必须的内疚。
4
因没办法满足别人需要而内疚
没办法满足别人需要是日常不可防止的状况,但过度内疚总是会叫人陷入自责的漩涡,将适当的局限视为个人的重大失败。
这种情绪不只无助于实质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大的心理重压。比如,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或课程,但因时间、资金或其他原因没办法支持,感觉自己是“无能的父母”,没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所有。
5
为过去的错反复道歉和补偿
在一些状况下,即便事情早已过去,他们也已经表达了谅解,大家依旧会由于过度自责而不断为过去的错误道歉,并试图弥补。典型表现为:
①过度道歉。比如,由于忘记一个要紧的约定,即便他们明确表示不在意,自己还是会在之后多次提及这件事并第三道歉,甚至每次见面都感觉需要做点什么来弥补;
②额外补偿。比如,过去由于工作繁忙没能出席朋友的要紧活动,事后不只道歉,还不断送礼物物或特意请客,试图通过行动减轻我们的内疚感;
③没办法释怀。即便已经通过行动弥补了过失,仍然反复自责,担忧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或是不是他们的原谅只不过“表面功夫”。
6
因享受个人时间而内疚
在忙碌的日常,抽出时间享受个人时光是必要的,但大家却常常在享受的同时自责,觉得自己“太放任”或“不上进”。
这种情绪会叫人感觉自己在费时,应该借助这类闲暇去看书、学习,或从事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以提高自我。比如,在周末赖床多睡了一会儿,身体放松了,心里却惦记住早起本可以完成的工作或任务。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怎么样走出“过度内疚”的泥潭?
假如说理性内疚是一种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错误、改进自我行为的情感,那样过度内疚总是来源于于大家对自己设立了过高、不切实质的期望。
这类期望可能是社会或别人强加给大家的,也会是大家自己无意识地设定的。当这类期望远远超出了大家的实质能力或现实条件时,达不到这类目的时,大家便容易感到无力和内疚。想走出“过度内疚”的困境,重点在于调整和重塑这类期望。
1
把“应该”换成“可以”
假如你比较容易感到内疚,可能是由于你心中充满了过多的“应该”。“应该”常常是内疚的一个信号,一般来自于不切实质的期望。那些常感到内疚的人,总是在谈话中频繁用“我应该……”或“我本应该……”如此的话语,反映出对我们的行为设定了过高的规范。当未能达到这类标按时,内疚情绪便随之而来。
比如,一个职场母亲或许会想:“我应该既能照顾好家庭,又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然而,在日常,平衡家庭和工作总是是很不简单的。当她发现自己没办法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时,就或许会陷入内疚之中,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更不是一个好职员。
因此,试着把“我应该”换成“我可以”或“我可以”。“应该”总是承载着一种僵化的准则和过高的期望,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不断衡量着大家的行为和结果,当现实与“应该”之间出现差距时,内疚和自责便如影随形。而“可以”则代表了一种灵活的选择和积极的可能性。它承认大家的局限性和生活的多变性,鼓励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而为。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当大家用“我可以”或“我可以”来表述时,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摆脱内疚和自责的困扰,也促进大家愈加关注我们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被固定的规范所束缚。
2
给“期望”划个“范围”
大家常常会历程错位的内疚,承担超源于己责任和影响范围的情感负担,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设定了没明确界限或概念的期望。
当大家设定“多伴随孩子”“多关心父母”或“多投入工作”如此的期望时,总是面临一个问题:到底多少才算“多”?什么程度才算“足够”?“多”是一个主观感受,是相对的定义。大家或许会将它理解为极其频繁或很多的投入,甚至可能致使大家陷入无休止的努力。因为没明确的规范,大家常常没办法判断自己是不是达成了这类期望,从而不断自我质疑,陷入“我做得不够多”的内疚情绪中。
在现实日常,大家不可能做到每一项责任都完美无缺,更不是所有些期望都需要无限制地满足。因此,可以尝试为我们的“期望”设定一个明确的“范围”。比如,将“我需要多伴随孩子”调整为“每周至少陪孩子进行1小时的户外活动”或“天天晚上和孩子进行15分钟的亲子对话”。通过设置具体的数字或时间框架,大家可以更明确地衡量自己是不是达到了期望,从而防止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内疚。
最后期望大伙可以意识到,内疚应当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健康深思,而不是无休止地承担不是大家的责任。当大家一味地自责时,不只没办法改变关系,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无力和焦虑的情绪中,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瓦洛丽·伯顿.(2023).摆脱精神内耗:为何大家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314532
[2]伊尔斯·桑德.(2022).内疚清理训练:写给常常苛刻我们的你.台海出版社.ISBN:9787516833407
[3]Levine, E. , Bitterly, T. B. , Cohen, T. R. , Schweitzer, M. E. . (0). Who is trustworthy? predicting trustworth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Guilt | Psychology Today
策划制作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 上一篇:新疆大蒜常发生锈病,怎么样防治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12-09 这种习惯非常伤脑,然而不少人却把它当优点在培养,建议立刻立刻改!
- 2024-11-22 考试不会的都选C,玄学还是真理省省吧……
- 2024-10-16 咱父母正在沦陷于“50岁霸总甜宠剧”
- 2024-10-11 陆林:青少年抑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 世界精神卫过生日
- 2024-10-10 理想非常前凸后翘,现实非常骨感!两招告诉你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2024-10-08 神经性贪食症: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心理困境
- 2024-10-03 为何会有拖延症拖延症的心理剖析
- 2024-09-30 腔隙性脑梗死:小病灶,大威胁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