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健康 >

要中正在习拳过程中,常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横七竖八,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第一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第二,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需要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第一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当然,大家习拳者的外三合,主如果靠意念来达成了。太极拳的中正,并非绝对维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维持身体平衡。以"金鸡"为例,必须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维持身体动态平衡。
要"松"、而不"懈"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我们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这样,肌肉软瘫一堆。拳架松懈丢瘪、混混沌沌、无精打采。虽练拳多年,但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问题丛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第一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第二,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气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稍之劲来。用意不需要力为之松,不需要意不需要力为之懈。所以拳论说,用意不需要力,在气则滞,在乎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要"开"、"合"分明不少人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离别,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行拳棱角丛生,推手时顶抗丢瘪,处处受制。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大家倡导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就是为了预防开合离别。拳论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千真万确的。当你功夫练到一定量时,你会感开中有开,合中有合,或者叫一开再开,一合再合,达到开合难分的程度。这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重要所在。
要足下有根盘架推手时,一直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很难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所以这是导致足下无根的根本缘由。重要主要依赖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具体做法:如弓箭步,后足实变前足实时,后足要蹬,前足要撑,松腰落胯,在松沉中达成重心转移,虚实变换。用大家的话说,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如此既可预防硬腿,又可预防软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
要圆活棱角多,拳架硬梆梆,动作呆滞不受看,没太极拳味道。重要原因是没承上启和抹角所致。盘架和推手时,在开完合尽处,用松沉劲将上下两式无间隙的连接起来,同时在开完合尽处划个小弧,这个小弧叫"抹角"。就好象打篮球接球一样,要有缓冲地接住并返回。有了承上启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园活,连绵不断。显则象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藏则象冰水视若无睹。有了此劲,不只拳势优美,而且在推手化劲中起要紧用途。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不同之重要所在。
要转换轻灵,防止双重。双重是病,其表现为: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很难自控;推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第一明阴阳之理,划清自己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可以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那样,肾如何才能出入呢?譬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肾胯随之降低为实;另一脚沾粘吸提,胯肾随之上升为虚;假如双脚齐蹬则滞,有双重之病。那样在习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降低为实,左右反之。概括讲,但凡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但凡实腿的一边肾胯降低。无论盘架子和推手都需要做到这一点,就能达成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诀"之需要。
要松肩垂肘松肩垂肘,大家总是理解为肩峰往下沉,越沉越好,甚至着意往下沉肩,使后肩紧张,如负重担,导致板胸不可以运化,对推手影响很大。重要在于弄清肩的结构。肩是由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胸锁骨构成。压肩会使肩关节闭合,气上浮,有憋气的感觉。要想松肩,需要肩关节启开,松筋并向前有拢意,后肩毫无份量,气因方能畅通。功夫练久了,肩关节自开,肩活胸柔自然可以运化,才能达成拳论所说"运化在胸"的需要。
要圆撑饱满盘架、推手时,常常发现此处有,彼处无;一处有,多处无。凹凸断续处处可见,拳势不圆满,因此在推手时处处受制。
要掌握全方位用意,在乎的指挥下,周身都要有肯定的棚劲,棚劲不可以单纯理解为向前向上的顶和抗,棚劲是母劲,所有皆由母劲变化而来,棚劲用好,感觉奇妙。用意就是练意,意既能照顾全身,又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方位,全方位是为了重点,重点是全方位的突出表现。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念。任何拳势的变化都应意变在先,意是指挥官,又是先锋官。无论盘架还是推手,周身一直维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要千变万化,这就叫"身形不变变在中,变中不变在其中"的理论。假如大家做到这一点,拳势自然舒展大方,紧凑圆活。舒展而不散,紧凑而不瘪。没断续,没缺点,没凹凸,功夫久了,就能松沉贯通,内外一致,无论行拳还是推手,都会感到奇妙无穷,丢瘪之病自然消除。
要呼吸自然为宜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喜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书刊杂志又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我想谈太极拳之呼吸,第一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统,即胎吸、毛发呼吸、及口鼻呼吸。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不然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口鼻呼吸入肺,只有胎吸,气才能下达气海,才是真的的深长呼吸。呼吸深长,通常说来,身体健康,寿命长;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一般所说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都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我觉得应该叫胎吸。办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吸时神阙穴(脐轮)带动肚皮往要害贴,呼时还是用神阙穴带动肚皮回原处。如此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呼吸时注意
预防腹紧,预防憋气,腹松气腾然。从我学拳的人中,有几位练功配气,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些腹痛,有些胸闷,有些血压升高,更有甚者每当想练拳但尚未练拳时腹部就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状况,我让他们忘记呼吸,让它越自然越好。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吴图南老前辈完成每一个定式要5、六个呼吸,大家练拳每式也要5、六个呼吸才能完成一次开合。然而大家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杨班候老前辈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呼吸以细、匀、深、长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望同学者细心揣摩领会,有所受益,我以此为乐!
- 上一篇:太极推手中的时间差与角度-张东武
- 下一篇:高低可观-童旭东
猜你喜欢
- 2024-02-20 不要遗弃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心静”-魏坤梁
- 2024-02-20 武式太极拳之蓄力与吐力
- 2024-02-20 太极拳如何才算打好了-马权友
- 2024-02-20 太极拳推手对身法的需要
- 2024-02-19 太极拳的“内传小架”与“外传大架”
- 2024-02-19 杨式太极拳怎么样发力吐劲
- 2024-02-19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效果-顾树屏
- 2024-02-19 太极拳的精华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