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健康 >

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把握机会,办法适合。
调整自己。正人必先正己,打需要先正己,自己都站不中正,立轴不稳,如何去与其他人交手?先正己,使自己气定神宁,气足神完,不卑不亢,既不可轻敌,也不可畏敌,周身一体,虚实分明,稳如泰山,轻似飞鸟。兵法云:“先求不败,再求可胜,切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心虚气馁。”子曰:“君子如射不中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推手也一样,从外形到心意,外形上要松柔圆满,周身一体,不可有凹凸棱角亏损处,浑身处处有棚劲,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求不败,不给他们以可乘之机。意念上要确实做到“舍己从人”,自己完全不要有主观意识,如何动,如何打都不可想。一旦有了,他们的动作与自己不合时,反应就慢半拍,就失去了先机。所以心要静,意要圆,外柔内刚,上柔下刚,从身心两方面做好调整。
捕捉则是听劲,他们刚一动,就能感觉出他的意图、大小、方向、力点、方法、真伪、虚实、变化等等,主要靠身体的接触,也靠神气的察看,接触着的身体实质就是在不断地做着交流,自己发――获得他们的反馈――剖析判断――再发出――再反馈――修正原来的判断并做出决策。手不是白白碰在一块的,推手比散打好的地方就是有身体的接触,可以大大提升采集的程度。
把握机会,要得机得势。机是时间,势是形势,缺一不可。要在他们已经发动而尚未充盈时,自己准时启动,不可犹豫。出与不出,何时出,何时忍,取决于对的判断。
最后,就是办法要适合,即要准确找出打击的办法和基本原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
1、手上不较劲,手要越松柔越好,发力不在手,而在下盘,在整体。手只不过一个传感器,本身不发力,而大部分人却偏偏在手上较劲,弄得上下颠倒,脚下虚浮。即便练了铁臂功,铁砂掌,脚下站不住也使不出来。孙式三拳都是上柔下刚,外柔内刚,不在手上较劲,打人是用丹田的球去撞他们的下盘,就像打克台球一样,用母球去把他们的球撞开,挫其根,但腿和身体并不挨着他,完全是意气所为。有过实搏经验的人都了解,真打起来,哪个的手快哪个占实惠,而不是力量大,你用的力气越大,手出的越慢,由于你的劲是僵的,而手越松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时是不可以发力的,必须要挨到他们,把他们吃住(吃准了发力点)才能发力,这就是“软着陆”和“零距离发力”。真打与自己练拳是不同的,自己练时是根节催着梢节走,而实战是根节追着梢节走,先把梢节打到他们身上再发力。不知道这一点,上来就使劲,打不到人,自己反而消耗体能。推手也这样。手上不要用力,更不可以僵硬,一僵硬就是替人家打自己,由于高手只须摸着你的一只手就能发你,不需要非得挨到你的躯干。假若我的手是柔的。他们就找不到发力的杠杆,手一僵就等于送给人家打。
2、手要有弹性,要敏锐。也就是要滑,不可以太老实太傻。滑者,既松柔又聪明也。松柔不需要说了,聪明就是随机应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没经验的人手都太傻,常常在那里无目的地乱动,不了解要做什么,或者被其他人携带被动,跟着其他人的步伐走。要一直使我们的手处于最舒服的地方,最可以控制的地方,最能发力的地方。能不动就不动,能小动就不大动,能进一寸就不进二寸。需知长就是短,伸出去的越长,被其他人抓住借助的可能也就越大。手的要紧用途就是传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是靠手来感觉的,所以手必须要敏锐。这种敏锐是长期反复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手不但要时刻听着他们的劲,而且还要时刻处于最好的出击地方,我心一动,就能把力发到位。即便他们脱手击打,我也能先于他到达。当然,最好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准确合理地发力,这确有肯定困难程度。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习惯最熟练的出手地方,伴随练习程度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这种地方会愈加多,胜利的把握性也就愈加大。
3、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发力的空间,绝不是在他们身上找。他们越是顶劲大,就越是难在他身上找。引进落空不是空他们,他不听你的,而是空自己,自己松空通了,劲就发出去了,他们也就站不住了。拳经上已经说得非常了解,“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还说“松开我劲勿使屈”,都讲的是要在近处,在自己身上找,而不是在远处,在人家身上找。佛说“舍得”。不舍便不能。佛又说:“不可妄想执著。”妄想就是主观意识太强,执著就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其他人在那里给你点劲,你偏偏就在那里跟他较劲,还谈什么“不丢不顶”?
4、化打合一。太极拳打人不是硬打硬撞,更不是反关节的擒拿,使绊子的摔跤,更不可以插裆搂脖子锁喉,那些都是打法,但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太极拳要借势使力,以柔克刚,首要条件就是要可以化掉他们的来力。化有各种办法,但原则只有一条,把他们的力分散到全身去,无论有多大,用全身去承接消化。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功的要紧就凸显出来了。没周身一体的弹拱结构和各处关节的柔性节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化就等于各处关节的弹簧被拉开了,打就是又弹回去了,化的同时就在蓄力,化的越开,蓄的力就越大,弹回去的劲也越大。这也就是化打不可以离别的道理,没不化的打,也没不打的化,不化的打是顶,不打的化是丢。太极如水,有浮力,把他们漂起来,然后再打。
5、不靠招式打人,靠基本功和反应打人。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对阵的双方形势在不断变化,而新手总是迷信于招数,以为学的套路越多,招式越新奇,便越可以赢人,不了解套路招式只不过练习基本功用的,不是打人的。这就好象物理数学公式,都是有条件的应用,是理想状况下成立的,实质应用起来要复杂得多。拳也一样,与人交手,千变万化,哪有肯定之规,哪一招如何使用,全看具体状况,要“活学活用”,不可刻舟求剑。归根结底是基本功在起用途,尤其是桩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当今的人所最缺少的。只须看看《武林大会》就了解,桩功是常见的缺少,几乎是一碰就倒。很多人为了弥补下盘的不足,就拼命把式子弄低,一个大弓步跨出去,恨不能后腿都贴到地上,其实对于会打的人这毫无用处。我过去叫人把腿倚到墙根上,用大弓步站稳,照样打得两脚离地。而且,步子越大灵活性也就越差。即便脚不动,身体前后移动也非常费力,还有双重之弊。高手推手一直都是小步,步小则劲力集中,易收易放易转换重心。目前的推手比赛,以顶牛为主,这一方面与规则的不当有关,另外也与桩功常见较差有关。下盘功夫强就不怕他们顶牛,顶也把你顶出去。所谓“练拳不站桩,到死也瞎忙”。桩功好,底气就足,这也是佛所讲的“不二法门”。有了基本功,就要训练我们的意念,用意念打人,而手脚的姿势不变。只须意念变了,用途到他们身上的成效就完全不同。练拳到高级阶段,要“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他们完全无从知道,挨了打都不了解如何打的。到最后阶段,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打人变成了本能的反应。
猜你喜欢
- 2024-02-20 不要遗弃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心静”-魏坤梁
- 2024-02-20 武式太极拳之蓄力与吐力
- 2024-02-20 太极拳如何才算打好了-马权友
- 2024-02-20 太极拳推手对身法的需要
- 2024-02-19 太极拳的“内传小架”与“外传大架”
- 2024-02-19 杨式太极拳怎么样发力吐劲
- 2024-02-19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效果-顾树屏
- 2024-02-19 太极拳的精华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