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健康 >

基于精神层面水文化的太极拳-许莹莹 余利斌

www.lmjiu.com 2023-12-16 19:40 健康

摘要:水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要紧地位,对社会每个范围的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从精神层面水文化的视角,就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所演绎的水文化的两个方面,解析了精神层面水文化与太极拳的内在关联,探析了它对太极拳的影响。这对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有积极意义。

华夏文化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在海量极富魔力的文化中,缘起于感悟自然的水文化,尤显民族特点。民族水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已无声无息地浸润于国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实践之中,不只影响着国人对气候、地理的认知,而且对华夏,甚至思想体系等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以水为师”、“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等,就表达出了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水文化的巨大感召力。而作为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太极拳,它的拳术理论、技击原理等,不可能不遭到“水文化”的熏陶,不可能不打上水文化的烙印。 1 精神层面水文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所谓水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中所有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水的相互用途,这种相互用途主要有3、一是水是万物不能离开的生命之源,人的存活和繁衍不能离开水。如大家把有序的生活称为“井然有序”,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称为“市井之人”等,皆与水有关;二是人以水为载体,演绎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如,国内到今天还流传着来自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的漂亮传闻;三是大家通过审美和联想,把水拟人化,形成了很多关于水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如,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载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绝代佳人,君子好逑”的以水为媒的爱情故事,水的柔软和缠绵,在此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又如,《道德经》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记述,在这里,水性的无私和包容,被老子一语道破。诸这样类关于水的人文化描述,不胜枚举。由此可知,水文化产生于人对水的生活感知和对水的人文化提炼。 “水文化……具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涵。”就精神层面而言,水文化的内容,主要从水的外在形态和水的内在品质两个方面来演绎。 水的外在形态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水无常形”、人无正常状态。自然界的雨、雪、冰、雹、霜等都是水的化身。姿态万千的水,演绎出了不一样的水文化。如,将水置于杯中,它便是杯的形状;将水放入水池,它就是水池的形状。它适应各种容器,而本质、功用却不受影响。水的这种随处而安、随方就圆的特征,演绎于人,就是待人处事要处置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与不同风俗的人交往时,应入乡随俗,尊重其他人的文化。这种发韧于“水无常形”的处世法则,引领着为人的圆通和社会的和谐;二是水势绵绵、人势有恒。流动是水的自然属性,孔子面对着汤汤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对孔子而言,他看到的不止是水,而且还从水中看到了勤奋不缀、克难精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喻之于世,就是久滴之水,可穿透顽石;常流之水,可磨石成卵;递进于人事,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迁移于习修太极拳,就是“1日练1日功,1日不练10日空”;三是水贵清澈、人贵自省。水可以洁净污浊之物,也可以自我净化――“流水不腐”。水的这种特征人文于人,就是人贵自省。先贤常“日三省吾身”,时刻警示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这种警示又常通过观水、用水来达成。如《孟子》中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呻就说明,感知、体悟水性,是大家获得启迪生活、净化心灵的“自省”修养方法之一。 水的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上善若水”删。水所带给大家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帮忙,还更有精进于心灵的精神上的熏陶。如“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常见地给予,不存私心,就像是人的“德”;所到之处,万物成长,就像是人的“仁”;流往低处,坚定不移,就像是人的“义”;聚集潭渊,深不可测,就像是人的“智”;泄于万仞,毫不犹豫,就像是人的“勇”;任入容器,恪守水平,就像是人的“公正”;千回百转,不改东流,就像是人的“意志”等等。这类对水德的赞颂,看上去讲水,实为述人。由于这是从不一样的角度,以水来比喻人的和美德。二是“知者乐水”。从古到今天,大凡人杰,无不“乐水”。为何呢?由于“乐水”可以获智、益智。如《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水”为什么能作“人师”?缘由在于“水”擅长“身教”。如,当水被山挡住了去路,它就会绕而行之;当水积蓄到一定量,就会摧堤决坝;又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涓涓细流,终归大海”;再如,水不会因身处雄山险滩、激流飞溅而高傲,亦不会因身处小河、缓缓流淌而自卑,等等。“水”的这种“身教”,常让人觉而悟之、学之,并退而应用于人事:解决问题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而不是气馁、停止不前;执政者要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尽力帮人民解决困难,如此人民才会拥护;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虚怀若谷的心理,从善如流的作风;人无论身处何职,都应摆正心态,不骄不躁,等等。 2 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精神层面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对国内社会的每个范围,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里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2.1 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2.1.1 水无常形,拳无常式 不同形态的水,可以显现出不一样的气魄。液态的水,会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因势利导;固态的水,有棱有角,凸显节气;气态的水,显即为云,隐则成风,超凡脱俗。 就太极拳而言,“水无常形,拳无常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太极拳派别的风格特征各不相同。杨式太极拳动作舒展,犹如静水缓流;孙式太极拳刚柔相济,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一如迭岩流水,梯次流淌;陈式太极拳动作迅捷,或内劲猝发,或动如烈风,有如湾多滩急的旋转急流;吴式太极拳着重柔化,功力精微,就象缓缓流淌的小河。然,不论是何种派别的太极拳,它们的拳理是相同的,犹如不论是液态的水、气态的水,亦或固态的冰,它的本质都是“水”一样。二是太极拳拳式的变通会随人而化。各式太极拳皆有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特征。但实战中,太极拳的拳式是灵活多变的,倡导所有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因势而化,完全依据他们的行为来改变我们的方案,一如水不会以千篇一律的状况存在一样。可见,太极拳的“拳无常势”,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无常形”,神出一宗。2.1.2 水势绵绵,拳如行云 水一旦流动,必然绵绵。不论是潺潺流淌的溪流,还是气势磅礴的瀑布,其流动之势,无不绵绵。而且在流动不绝之中,不失却整体。先贤有感这样,并将它精神构植于太极拳,收获了太极拳“拳如行云”的风格。 在太极拳中,由“水势绵绵”而演绎出的“拳如行云”,其解有2、一是水具备整体性的特征。将手放入水中,则手不止是与直接接触的水发生用途,而且与之成为整体的远处的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目前太极拳上,就是“一动无不动”。如太极拳只须与他们搭上了手,就会“一动而力发全身”,就会不止是在手上与他们,在胳膊、腰、腿,与全身上下,都与他们有关联、发生用途。二是水的流动绵延不绝。水一旦流动,就会绵绵不断,这种特征迁移于太极拳,其义又有三。一为一旦走式,就会招招相连,行似流云,动若流水,犹如抽丝。如《十三势长拳解》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绝,周而复始”;又如《太极拳论要解》说:“劲断意不断”;再如《太极拳谱》说:“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等等这类,都深刻体现了“拳如行云”这一要义。二为一旦行功,就会拳意绵绵。如《十三势说略》说:“勿使有缺点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又如《太极拳谱》说“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再如《太极拳十大要论》说:“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不只皆印证了太极拳“拳如行云”的特征,而且都深刻地再现了太极拳“拳意绵绵”的精神实质。三为一旦走架,就会气息绵长。如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太极拳“以心行气”,引气入丹田,“乃能收敛入骨”。“以运势身”,需要顺其自然,“乃能便利从心”。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和“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气息绵长特征。等等这类,说明太极拳的“拳如行云”,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势绵绵”,如出一辙。 2.1.3 水贵清澈,意注丹田 水的清澈,缘于水能扬清激浊、荡去浑秽,起于水具备“自省”、沉淀、净化的能力,发于水恪守“时时勤拂拭”旧的精神。先哲有感于水能自清及清澈后的功利,将它精神构植于太极拳,造就了太极拳“意注丹田”的特征。 “水贵清澈”,于人身上,就是心无杂念。呈现于太极拳,就是在习修太极拳时,要“不强用力,以心行气”;要以意导之,意动身随,圆活如珠。何为意?意就是意念,是“心”的产物。它的特质有二,一是具备运动性。“意”可以随行拳走架,运行至身体每个部位,甚或发放于外。如“意注丹田”、意达指尖。二是具备引导性。“心”的统帅用途是通过“意”来达成的。若把“心”比作“将军”,那样“意”就是“信使”。行拳走架时,身息的调整,气血的调运,内劲的蓄发或吞吐,都不能离开“意”的引导。就太极拳而言,“意”应注入丹田,由于只有“意注丹田”,恪守于一,才不会因怒喜思悲恐太过或不及,而损伤肝心脾肺肾。这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意”的修练,可增强脏腑的功能,提升对情志变化的耐受力;二是通过“意”的修练,可陶冶性情,提升把握情志变化的能力,从而获得积极、健康、愉畅的心理。 “意注丹田”可使人思绪沉淀,情志旷达,头脑清爽。犹如沉淀之水才会清澈一样。太极拳从起势到合太极,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以前一势接到后一势,没一势是不需要“意”节节贯串,即意到气到力到。若不可以专心于一意,气、力便断了。这就需要习修者应像水那样,摆正心态,不被外物所干扰,只有如此,才会做到“清水出芙蓉”。可见,太极拳的“意注丹田”,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贵清澈”,法于一脉。 2.2 水的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2.2.1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水之“善”在于,它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不图回报;它容清纳浊、洗涤污淖为而不争;它避高趋下、度量宽大做事厚道,等等。世人将水的这种“善”称之为“上善”,拳门感知其“善”,将它“善”意融入太极拳理,铸成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与习修太极拳的真谛,魂魄相合。如拳谚日:“修炼为之教。”而习修太极拳正是这种塑身养性、教人向善的办法。大家了解,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点,古往今来,大多数拳术的本质是克敌获胜,更有甚者,追求一招毙命。所以,招招制敌,一出手便击人要害,成为了大多拳门拳术的法则。而太极拳是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贵柔不争”和儒家的“持守仁义”于一体,以养生为本、技击为末的“道德拳”,一直“一以贯之”地本着“舍己从人”的原则和“彼不动,己不动”嗍的理念。在克敌御侮时,不倡导主动出手,所有变化皆依据他们来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如《太极拳谱》所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一旦碰触,“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让他们陷入力不从心、身不由己,“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状况,而遵循“慈悲”、“不争”、“仁义”的法则,以制服对手为目的,绝不是取命。太极拳的这类“以柔克刚”的特点,皆饱含着“上善若水”的水文化内涵。 2.2.2 智者乐水,因变示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即: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智者为什么喜欢乐水?在于“智者”和“水”二者皆“好动”。聪明人应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应“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可千篇一律,才能获得成功,即使不可以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进步。所以,智者一直活跃而乐观的。 就太极拳而言,太极拳的技击智慧,与水文化中“水的智慧”同源,具体体现为“因变示奇”。搏击之时,太极拳要剖析他们的变化,并依据他们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应付方案。如《太极拳解》说:“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需要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就体现了太极拳“因变示奇”的智慧;又如《打手要言》说:“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要顺手从势,依他们来意,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类似水的柔弱胜强来智取,也深刻地说明了此意。而其他拳种,大都是两方相抵,都以硬来,尚未交手,而胜负已分。等等这类,皆说明太极拳汲取水的文化“智者乐水”,而演绎出“因变示奇”的拳理。 3 结语 太极拳在进步的过程中,遭到了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独特的太极拳文化。其中“水无常形”被太极拳吸收,使得太极拳各派别的风格特征迥异,彰显着各自的魔力,同时也铸就了太极拳拳式的灵活多变;“水势绵绵”迁移于太极拳,使太极拳凸显出了“行云流水”、“行动如抽丝”的拳术特点;“水贵清澈”融入太极拳,形成了习修太极拳要“意注丹田”的拳理;“上善若水”涵构于太极拳,收获了太极拳荣称“道德拳”的美誉;“智者乐水”润泽于太极拳,给予了太极拳“因变示奇”的智慧。大家研究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旨在揭示它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以期重构太极拳的文化元素,并为太极拳的进步,添加成长的养分,这对传承、弘扬太极拳具备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庆,张养年.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3. [2]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书局,2004:62. [3]http://www.slwater.gov.cn/zzll/2010/201010,2010-10-26.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0:1. [5]http://www.waterculture.net/CULTURE/YJ/200908/8206.html. [6]刘国建,戴庞海.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0.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64. [8]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吕氏春秋[M].北京:书局,2007:23. [9]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 [10]李炳英.孟子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08. [11]文选德.《道德经》解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6. [1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书局,2000:434. [13]沈锡麟.图形解析论语[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93. [14]顾迁.淮南子[M].北京:书局,2009:13. [15]高长山.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87. [16]沈寿.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38,47,49,50,245,94,45,34,102,44,25,44,70,34. [17]徐文明.六祖坛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1. [18]瞿蜕圜,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32. [19]文选德.《论语》解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58,249.

Tags:基于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饱和脂肪 于昕 介壳虫 卷曲 婴幼儿 玛卡片 油炸物 出行 翻盆 菌灵 这类 卸妆 雷丸 考试时间 日军 呛奶 生物钟 提高记忆力 稻草 白花小松 好斗性 睡眠质量 开放式 行拘 饲料 包益民 摆脱 拟石 线径 中文 刘云峰 黄芩用 原意 选择性 新型 查出 凤凰花 散寒 民航 富贵蕨 酵母 侯伟 粥品 炒熟 四大 姜汁 刘昌明 补血 故宫 龚思乐 拉大 面临 用耳机听音乐 满减 直播 甜味 杏花村 紫色 黄化病 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