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植物 >

他用60余年光阴,为万千植物绘制“科学肖像”

www.hnpdsrcb.com 2025-05-19 16:36 植物

4月21日,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揭晓,《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入选社科类年度佳作。该书讲述了博物画家曾孝濂先生一生一事,在漫长岁月中描绘出中国博物画的新篇章。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档案室里,泛黄的《中国植物志》插图手稿静静陈列。铅笔勾勒的兰花瓣上,连晨露滚落的轨迹都清晰可辨;钢笔描绘的绿绒蒿叶片,叶脉如血管般延展向远方。这些凝固了时光的笔触,来自一位用生命绘制自然的老人——曾孝濂。他用一支画笔,在植物科学画的荒原上“种”出一片“绿洲”。

甘做幕后英雄

1977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类室绘图组。彼时,曾孝濂担任绘图组组长,任务是为《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大型植物志书籍绘制精准的植物插图。我们这些植物科学画画师,被外界视为“寂寞无名的幕后英雄”,但在曾孝濂眼中,那是一段“激情澎湃、充满意义的燃烧岁月”。

为了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对植物学的系统认知,曾老师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每逢周末,他总会带着学生穿梭在植物园中,耐心讲解各种植物的特征与习性。他常说:“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着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了精妙绝伦的生态系统。”有一次讲解子午莲的开花规律时,他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不惜跳入池塘采集花苞。尽管全身湿透,曾老师依然站在水中,认真地讲解花苞的特征和生长规律。

在植物绘画教学方面,曾老师更是严谨细致。当发现我画复杂线条走不到位时,他笑着对我说,问题是你手里有汗渍,影响运腕的灵活性了。“做我们这行,要记得勤洗手,才能让画面保持干净。”

没有标本不绘图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直接放弃了。

曾老师是那个时代能“活着走下上甘岭”的人。他经常说自己喜欢孤独,而我理解他口中所说的“孤独”,是需要更多专注于学习和做事的时间和空间。

在植物图绘画的技术应用方面,曾老师也有着独到且坚定的主张。他敏锐地察觉到过度依赖硫酸纸绘制植物画,会导致个人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逐渐缺失。因此,他坚决拒绝使用硫酸纸绘图,强调要尽可能还原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真实生长形态。他常说,“我们要用形象语言来准确表述科学知识,尽可能还原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真实生长形态,这才是科学画的真谛。”

他不允许昆明植物所绘图组抄图,要求大家没有标本不绘图。除了要体现自己绘画风格外,更重要的是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有实物佐证,这个物种的绘图才能成立。这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让他在博物绘画领域独树一帜。

始终坚持科学笔法

曾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植物绘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一只蚂蚁、一棵小草到一片落叶,他都能从中找到它们与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联系。他说,观察是人和自然沟通的桥梁。

在博物画行业圈内,有一种说法叫“曾孝濂现象”。20世纪末,博物画画坛突然涌现出大批题材涵盖鸟类、花卉、药用植物、蔬菜、水果等种类的高质量作品,皆出自曾孝濂之手。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描绘对象的精准写真,也完美契合了博物学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万物的理想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绘画有了新的外延和内涵,曾老师却始终坚定地走在以科学笔法为自然画像的道路上。邮票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绘画技法契合了邮票设计的需求,自此也成就了一位优秀的邮票设计大师。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曾孝濂仍丹青不辍。去年年底,他的个人画展“雨林来信”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开幕,在有生之年终于达成了心愿。面对祝贺,他却说,“要是老天爷再给我点时间,我的画还有提升的空间。”

(作者杨建昆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植物科学画画家、博物画画家)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Tags:植物曾孝濂植物绘画科学家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干瘪 排汗 轩辕春秋论坛 漕运 刘利福 禁忌 傅浤鸣 花椒 亚麻籽油 果尿 奶牛养殖 红酒木瓜靓汤 鳞茎 祝福中国 宫内 价值观 成功者 月子 深红色 黄质 注册会计师 尾货 隔山 李昊臻 防滑链 冬日 羽绒服 学员 伍家岭 代办 躲春三光 对象 云翔 紫罗兰 许国 社会工作 腐烂 动眼期 是哪个 神笔马良 户外运动 伊琳娜 皮脂 小孔 简单 阿巴亥 消化不良 豆奶粉 妇联 管理局 墨西哥城 辛夷 料酒 养鸵鸟 何军权 青衣鱼 试验 望城 社会实践活动 密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