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科技 >
1957 年 , 中国国家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顶效镇(现改为顶效街道)绿荫村,发现了当地房子的石板上有一种动物的化石,可初步辨觉得是爬行动物。村民告诉他,这叫“四脚蛇石板”,在当地的浪雾山非常容易见到。
这种生物的化石引起了他的兴趣,在当地人引导下,他来到山中,捡到几块化石带回北京,经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研究鉴别后,觉得该化石生物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是初次发现,具备重大意义,因此特以发现者胡承志先生的姓氏和发现地命名为胡氏贵州龙,也简称贵州龙。
贵州龙生活在三叠纪中期,是一类小型的海生爬行动物,是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它们的体长一般在15-30厘米之间,有着长长的脖子,看起来就像是迷你版的蛇颈龙。
除去外形以外,两者的行动方法也有相似之处,都会借助较扁平的前肢推进身体在水中前进,不过蛇颈龙的前肢形如船桨,而贵州龙的前肢保留着明显的趾,趾间有蹼相连。如此的肢体形态,让不少人觉得贵州龙可以离开水环境到陆地上活动,其生殖方法也随之引发过争议,有觉得它们是像海龟一样到陆地上产卵的,也有觉得它们像鱼龙那样在水中产下幼崽的。
伴随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贵州龙后肢的带骨(即腰带,包含髂骨、耻骨、坐骨)是活动的,与荐椎没固接,没办法在陆地上以四肢支撑体重,具备很明显的水生生物特点,同样的特点在早期的部分两栖动物和现代的鱼类身体上也有呈现,由于它们的肢体和偶鳍不需要承担体重。因此,贵州龙是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
如此的生活方法排除去贵州龙上岸产卵的可能性,而后来发现的雌性化石标本中,还有保存在体腔内的幼体骨骼,这成为贵州龙在水中直接产下幼崽的证据,但它们的生殖方法有别于现代的鲸、海豚等海生哺乳动物的“胎生”,而是将卵产在体内,孵化后产出,称为“卵胎生”,前者的幼体直接从母体获得营养,而后者虽然也是将幼体直接产出,但营养由卵提供。
因为以肺呼吸,幼体是以尾部、身体再到头部的顺序离开母体,头部先出买卖味着当场过世。而新生幼体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浮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之后便开始了独立的觅食之旅,以比自己更小的鱼虾为食。它们的身体具备颈椎20节、背椎20节、尾椎37节,保证了捕食与逃离天敌追捕的灵活性。
三叠纪兴义区域狭长的海槽为贵州龙提供了稳定而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它们成为当地最繁盛也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但危机潜藏于安定之中,当兴义区域海平面降低时,海水循环不畅,低能缺氧的静水环境让它们飞速走向了灭绝的道路。只有化石上灰黑-黑色的骨骼纹理与围岩明确的层纹架构,诉说着它们“窒息”的结局。
- 上一篇:#千万IP创科普# 秋蚊“战斗力”爆表,警惕登革热!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09-16 漫图小科 | 一种能抗癌的植物“活化石”——野巴旦杏
- 2024-08-31 “龙生九子”这事,居然是真的有化石“证据” | 博览日报
- 2024-07-03 海参——身怀绝技的“海洋活化石”
- 2024-05-23 世上第一撮羽毛是如何长出来的
- 2024-04-16 风化土和植金石哪一个比较好 植金石和风化石哪一个比较好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