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生活 >
当地时间8月7日,中国选手李发彬在巴黎奥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比赛中,以打破抓举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冠!侯志慧在举重女子49公斤级比赛中最后一举逆转获胜,获得金牌!两位选手都卫冕成功!
举重是最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的运动之一。举起重物的动作,随着人类演化的进程,而当举重演变成竞技比赛,它则是最具技术含量的运动之一。但,对于普通大众,有很多关于举重的误解,譬如觉得举重练习会干扰长个儿。这项运动看上去动作简单,实则很复杂,举起的重量不只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更要靠运动生物力学来突破极限。
撰文 | 一根弦
举重是国内奥运优势项目之一,长期维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国家举重队素来有“梦之队”的美誉,在历届奥运会上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更是以8位参赛选手7金1银的战绩,创造了中国举重队的奥运会最好战绩。截至东京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已累计获得38枚奥运金牌,成绩斐然;也诞生了石智勇、龙清泉、李雯雯如此家喻户晓的明星运动员。
中国举重选手石智勇(左),侯志慧(右)。
与以往奥运会一开赛就拉开战幕不同,本届巴黎奥运会举重项目赛程排在后半段,自8月7日至11日在南巴黎竞技场6号馆举行。
举重的入门知识
举重项目根据动作种类分为抓举和挺举,比赛总成绩由抓举和挺举两项的最高成绩相加得到。每位运动员各有三次抓举和挺举机会。举重成绩有效性判断是相当严苛的,譬如裁判断定有借势行为(比如上挺前双腿未伸直等)、提铃过程中有停顿、在裁判发出信号前杠铃被放手(一般是3秒钟)都会被断定为举重失败。
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为不一样的重量级别,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男子组和女子组的重量级也略有差别。重量级别并不是千篇一律。国际举重联合会近期一次重量级别划分更改发生在2018年。这次调整取消了男子56公斤级的项目,这一调整直接致使了国内两届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冠军龙清泉的退役。
本届巴黎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将派出6名运动员出战,分别在男子61、73、102公斤级和女子49、59公斤和81公斤以上级参赛。
巴黎奥运会前,举重项目男子组不同重量级世界纪录(均为东京奥运会创造,是由于2018年国际举重联合会改变了比赛重量级。)
举重VS大力士项目:哪个才是力量之王?
在比拼力量方面,除去举重项目,还有非奥运项目——力量举(Powerlifting)和大力士项目(Strength athletics)。表面上看,这三个项目都是以举起大重量物体为评比的衡量标准,但事实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体育项目。
相比与举重这项竞技体育中冗杂的规则,大力士赛事评判规则简单暴力:不分年龄、不按重量级,就看哪个能拉、举、推的重量更大。大力士竞赛一般包含多个项目,如硬拉、挑重物、抱重物、拉货车、翻汽车轮胎等等,拥有非常强的观赏性。而力量举比的则是健身喜好者们熟知的三大项,即深蹲、硬拉和卧推。(其中卧推是残奥项目。)
单纯从数字上看,目前男子挺举的奥运会纪录才260多公斤,而大力士项目早在2016年就已突破了半吨大关,是由英国大力士埃迪·霍尔(Eddie Hall)在2016年世界硬拉锦标赛上创造的;此后又在2020年被冰岛大力士哈夫索尔·尤利乌斯·比约恩松(Hafpor Julius Bjornsson,“魔山”)打破,比约恩松硬拉成绩501公斤。
大力士比赛
难道这说明,举重运动员不如大力士?当然不是。
其实如此的数字差距背后反映的是举重和大力士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需要大有不同:大力士赛事考验的是极重负荷下的肌肉耐力,而举重对运动员核心力量、协调性的需要极高,强调选手的爆发力,且举重动作有非常高的方法性。
美国大力士马克·亨利(Mark Henry)就是个非常不错的案例。作为同时参与过举重和大力士两个项目的运动员,这位曾被叫做世界上最强壮的男性拉动过两辆55吨重的卡车,并且创造过无装备深蹲430公斤的世界纪录。当他踌躇满志地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却最后仅获得了第10名的成绩,无缘奖牌。(顺便说一句,在参加完此次奥运会后,这位传奇运动员转战职业摔角,并拿下了一次WWE世界重量级冠军、一次WWF欧洲冠军及一次ECW冠军,并在2018年入选WWE名人堂。)
大力士马克·亨利(Mark Henry)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成,举重项目挑战的是人类在规定动作下力量极限,大力士项目则挑战的人类的绝对力量极限。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人类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会是多少?一些运动生理学专家觉得,人类非常可能仍然没达到他们肌肉的最大潜能,而且尚不了解人类力量的极限。其中一个缘由是,测量某个人的最大肌肉潜能是很不简单的。肌肉力量可以通过肌电图(EMG)的来评估。EMG工作原理是记录肌肉(既包含神经细胞,也包含缩短的肌纤维)内产生电信号。但这种测试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EMG只可以用来监测局部肌肉,因此EMG仍没办法评估一个人全身肌肉的潜能。
从生理上讲,一个人承受重量的能力取决于两种负责使肌肉缩短的蛋白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类蛋白质排列在不相同种类型的肌纤维中,包含快缩型肌纤维和慢缩型肌纤维(俗称的白肌和红肌)。总体来讲,肌肉水平越大的人能产生更大的力量。顶级举重运动员通过不断增加肌肉水平把自己推向极限。然而,伴随肌肉水平不断增大,力量的边际效应递减,最后肌肉水平会达到上限。并且,有时体重较轻的人比体重较重的人能举起更大的重量。
所以,大家只可以靠比赛纪录来看人类的极限到底在哪。
全是细节!举重技术中的科学
说回举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千万不可以只看台上运动员一声怒吼,就把几倍于自己体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因此觉得他们只不过由于力量大就能完成如此的动作。事实上,任何在短期内完成的力量项目(譬如举重类项目、投掷类项目)都不是单纯借用自己力量完成的,而是需要相当复杂和精密的技术动作——这类技术不能离开物理学原理。
以抓举为例,抓举需要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迅速提拉到超越头顶,在这个过程中,杠铃处于超重状况。换句话说,运动员实质感觉到杠铃的重量远大于杠铃本身重量的。在这个过程中单单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力量也只能把杠铃提到腰部,因此在提铃过程中,运动员要迅速完成下蹲动作,确保下蹲后头顶低于原有身高的腰部,唯有如此才可能把数倍于自己体重的杠铃迅速拉上去。
抓举过程
与抓举不同,挺举动作需要运动员在杠铃在乳房停留,因此可大概分成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抓举的前半阶段的动作要点基本一样。正因这样,同一名运动员的挺举重量是大于其抓举重量的。虽然挺举看起来比抓举好像多了一段“喘息的一会儿”,但超大重量的杠铃放在胸骨地方对运动员来讲也是极其煎熬的。
对举重过程的科学剖析吸引生物力学专家的兴趣,而且研究对象是在役运动员,这类研究成就可用于指导运动员平时的针对性练习,达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绩突破。
举重的生物力学研究有着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从研究办法上讲,最常见的两种办法是定点软媒摄影法和三维录像分析法,再进行有关参数剖析。譬如对于挺举,为了更细致地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依据下肢关节角度、杠铃垂直高度和杠铃垂直速度变化,将提铃至胸阶段和上挺阶段又细分为12个阶段。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团队就针对国家举重队运动员石智勇两次超挺举世界纪录的重点技术进行了剖析,为其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帮助。在这篇研究论文中,通过对石智勇举重过程中运动学参数进行细致的数据剖析,从技术角度给出石智勇进一步优化的建议。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运动学剖析的结果:
• 一般觉得,极限试举水平下运动员身高与上挺时段杠铃垂直高度峰值的线性关系:y=0.9343x-0.219。尽管研究中没给出石智勇上挺杠铃高度峰值的具体数字,但结论是其上挺杠铃高度均超越该预测值(134.13m)。这项数据表明运动员的挺举成绩还有仍有上升空间。
• 石智勇挺举199 kg 时更宽的握距有益于调动腰腹大肌群参与提铃发力,但过大的下肢关节角度可能不利于提铃力量的传导,对运动员下蹲支撑能力是非常大的挑战。
• “两心”距离代表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在Y 轴的距离,是诊断挺举过程中稳定性的要紧指标。“两心”距离峰值应该在10~20 cm为宜。从石智勇2次试举的“两心”距离峰值均偏大(见下图:在197kg挺举中“两心”距离甚至接近25cm),“两心”距离直接影响人体重心与杠铃之间的阻力臂,不利于成绩的提升。同时也注意到,杠铃的重量从197kg增加到199kg时,运动员的“两心”距离峰值反而变小,这说明石智勇在更大重量时反而表现愈加稳定。
因为“两心”距离峰值均出目前发力时末端,此时杠铃处于惯性上升时段,可能与上体后仰过度有关,这提示石智勇甩臂提肘的技术可能存在不足。
事实上,系统的科学研究在体育中应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可穿着打扮设施的进步令体育科学又来到新的高度。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到营养康复等等,体育运动各方面都体现着现代科学的力量,举重运动当然也不例外——用有限元办法建模关节受力都是常规操作。
举重长不高?谣言!
关于举重,还有一个散播已久的流言:练举重不长个。
大家熟悉的举重运动员确实都不高,比如龙清泉官方身高只有1.56m。这就给人一种刻板印象:打篮球长个头,练举重压个头。
导致如此误解是什么原因有不少,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的举重队总教练许勇强归结了两个方面是什么原因:一是中国举重早年在奥运会、世锦赛出成绩的时候,那些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主如果两广区域的,身材都比较矮;二是举重队在挑选苗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挑选骨骼粗壮的,如此体格粗壮的运动员外在形象也给人身材不高的感觉。
当然,举重队挑选个头矮小作为种子选手,背后是有非常深层次的物理缘由的。上面讲到举重规则时提到,举要紧求运动员把杠铃从地面举过头顶,因此相同重量下矮个子的人所需要克服的重力势能更小,在这方面存在肯定的优势。这一优势在大公斤级别项目中逐步丧失,在大公斤级赛事中,绝对力量才是更为要紧的原因,这需要运动员有足够的体重和肌肉。中国传统优势项目集中在小体重级别的项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国人的偏见。
事实上,举重练习非但不会减少身高,反而会促进长高。一项研究表明:国内85%的举重运动员的身高在其家族中最高。综上所述,举重运动员的身高不是被那些杠铃片压低的,而是这类运动员本身就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类矮个子运动员才促进了举重项目的如火如荼。
结语
看完本篇文章后,相信读者对体重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解加深了不少。
其实,对于竞技体育来讲,特别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除去实力外,决定成绩的原因还有好积极的心态。祝愿举重队奥运健儿们都能放松心态,挑战自我,在本届奥运会上继续获得佳绩!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是那一年的+月份,如“1903”,可获得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能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 上一篇:长沙方特东方神画有什么游玩项目 长沙方特东方神画门票什么价格一张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