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生活 >

绿“锁”沙海育新机——新疆阿克苏地区创新治沙模式 走出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www.rengniang.com 2025-04-08 18:00 生活

曾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狂风卷起沙浪吞噬农田的景象已成历史。如今,地区用延绵不绝的绿色防护林为沙漠系上“绿围脖”,筑起240公里生态屏障,将“死亡之海”牢牢锁在边界之外。这片由人类再造的绿洲,正演绎着生命与荒漠共生的奇迹。

这场生态逆转的背后,是地区三十余年持之以恒的治沙攻坚战。当地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工程+生物+沙产业”治沙模式,通过“林长制”压实各级管理责任,统筹推进“锁边”固沙工程;运用草方格固沙等技术提升植被存活率;同步发展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治沙投入可持续。从被动抵御沙害到主动经营生态,地区探索出一条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向绿而行 人进沙退

仲春时节,地处南疆的阿克苏,正是麦苗返青、杏花盛开的时候。这几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北部前沿的沙雅县、阿瓦提县、新和县等县(市),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正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一排排新植的梭梭苗迎风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克苏地区是国家荒漠化综合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工程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阿克苏人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为起点,沿着沙漠边缘、戈壁荒滩开始植树造林,通过实施“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造林缚沙龙,逐绿向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启动以来,阿克苏地区年年掀起集中会战、规模治沙热潮,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随着阻击战的深入推进,地区已成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一道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从高空俯视,犹如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织出一条绿色“围脖”,成功锁住了黄沙,有效控制了沙漠移动。

艾西曼区域高清卫星影像(左图:1984年;右图:2024年)。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后,地区坚持政贵有恒,接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压缩沙漠流动空间,把绿色“围脖”织密织厚,确保沙漠边缘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2024年,地区完成防沙治沙面积275.7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6.04%,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14.7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1%。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固沙增绿 富民兴业

3月的阿克苏,绿意渐浓。走进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覆盖在无边的沙地上,生机盎然。任朋辉走进梭梭林,蹲下身扒开梭梭根部细看肉苁蓉长势,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任朋辉是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10多年前,在沙雅县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背景下,他来到沙雅县,采用滴灌技术种植连片的梭梭,并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如今,成片的梭梭林不仅成功锁住了肆虐的黄沙,肉苁蓉产业也成了任朋辉发家致富的产业。

“从最初试种到如今超2万余亩的梭梭林,再到嫁接肉苁蓉1.7万亩,年收入上千万元。”任朋辉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总算做成了,梭梭成林后,风起不来了,沙固住了。接下来,他计划再扩大梭梭种植面积,在防风固沙的同时,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沙雅县学习防沙、治沙、用沙新理念,建立“政府得绿、企业得利、群众得富”的沙产业发展新机制,在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中,相继引进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沙生植物等方式,扩大绿化面积,实现固沙增、绿富农。

统计显示,目前沙雅县共栽植梭梭13.9万亩,嫁接肉苁蓉5.7万亩,引进深加工企业2家,可产出肉苁蓉1.7万亩,年产肉苁蓉鲜品1800余吨。

不仅沙雅县,库车市、新和县、阿瓦提县的沙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地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发展梭梭、沙枣、酸枣、肉苁蓉、四翅滨藜等种植,同时还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地区林草、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利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等,积极扶持沙产业规模化发展。

数据表明,目前地区规模化种植沙棘、梭梭等沙区特色植物达59.03万亩,开发肉苁蓉切片和酱酒、沙棘饮品等产品23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近5893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创新模式 赋能低碳

在多年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中,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大力发展光伏+治沙、生物治沙+接种中药材、设施农业+治沙、沙漠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不断向沙漠腹地延伸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光伏板周围是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光伏发电不仅为种植沙生植物配套的抽水井提供电力支持,还向城区企业输送绿电。这是阿克苏地区发展“光伏+治沙”的一次有益尝试。

光伏板不仅可以作为发电设备,其铺助设施还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进而稳定沙土、防止沙丘移动。此外,光伏板能有效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利于沙漠植被生长。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中电建集团公司,在沙雅县规划实施“光伏+治沙”2万亩,建设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项目建成后,发电固沙一举两得。

3月28日,在中国电建集团新疆分公司新能源公司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地安装光伏板,周围草方格的铺设及梭梭的栽种也在同步开展当中。该项目施工负责人郝泽权说,光伏发电助力机电井抽取沙漠地表百米以下的微咸水灌溉梭梭林,解决了长期以来沙漠植绿缺水难题,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目前,地区光伏发电总用地规模达15.1万亩,其中已建成光伏发电规模达218万千瓦,占用荒漠戈壁约75000亩,在建项目规模225万千瓦,用地76000亩,届时,全部投入使用后发电总量将达到443万千瓦。

为推动沙产业实现长效发展,《阿克苏地区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涵盖沙漠文旅、体育、康养等领域,旨在初步搭建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沙漠经济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强化沙漠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以及带动沙化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达成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进而推动沙漠经济稳健发展,走出一条用“含绿量”换“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记者毛卫华|刘红文 王拓 程磊)

[ 责编:王宏泽 ]

Tags: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鲤形 Seiko Matsud 用语 神笔马良 干净 竿稍 洗洁精 血海穴 初级中学 假性 蚊帐 关灯 蓬莱松 叶红汉 大病 半决赛 云翔 弥散性血管 接一个 报名费 背疼 乔良 科技 木筷子 青枫 草鱼 垂柳 干卷 武式 木材 肉汤 白皙 脱屑 鞣酸 止血 姐弟恋 东路 免征购置税 诺森德怎么去 景致 南门 检测方法 冬粉 虎皮兰 守望先锋 司徒 浇花 水缸 动作 癔球 纪念币 永春县 枸橘李 人流术 天然气 全面发展 设施 顾方舟 负债 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