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生活 >

陈雪利|医工合璧 影像未来

www.haoconghui.com 2025-05-15 16:40 生活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助力高端医学仪器设备国产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雪利近年来在医学光学成像与智能检测新技术研究领域持续创新。精准定位“医工结合”的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将自主研发的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先进光学诊疗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上,陈雪利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已取得多项显著成就,为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陈雪利

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陈雪利是“土生土长”的西电人,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电开启本科阶段学习,西电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电他已度过了20余年的光阴。时光荏苒,回忆在西电的求学,脚踏实地的学风、务实勤奋的校风,都如“和风细雨”般润泽了陈雪利的成长。

而几位恩师的身体力行,则为陈雪利带来了直接的启示与激励。高新波教授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学术引路人的使命,在创新包容的学术实践中深耕不辍,虽事务繁重,仍悉心指导学生的学术成长,以知行合一的治学精神为学子照亮前行之路。田捷教授对新事物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作为引领者,正是他将陈雪利引入了分子影像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研究领域。而梁继民教授,则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师长,他内敛沉稳、专于学术,在科研起步的艰难阶段,他曾给予陈雪利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正是有这些师长为他的成长路途铺设了坚实的基石,陈雪利的科研之路才越走越远。

任何质变的爆发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西电的求学是陈雪利科研事业开展的重要储备期,在美国普渡大学的访学则是触发他极速成长的重要转折点。“在普渡大学做的拉曼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其实与我出国前做的方向完全不同,虽然都属于生物医学光学这个大领域,但是涉及两个不同的物理机制。换了方向,就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探险,既充满挑战又收获颇丰,虽然在研究初期有点手忙脚乱,找不到发力点,但最终经过一段时期的打磨还是找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近些年,我的好多工作成果都是那时所做工作的扩展和延伸。”陈雪利说。访学两年,他抓住机会与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人交流,在访学接近尾声时,他主导的受激拉曼投影断层成像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成为西电首篇以第一单位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

“现在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去参加学术会议和积极参加组会,多听多看;有时候,新的想法和灵感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交流中。我也希望学生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因为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需要保持一颗敢于探索的心,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合作。”陈雪利说。

负芒披苇 一往无前

科研进阶如同攀登高峰,每一步都记录着陈雪利成长与蜕变的足迹。

在博士求学至出国前的那段时光,陈雪利如同勤勉的工匠,在既定的学术领域内深耕细作,稳扎稳打,虽没有宏伟的目标,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在普渡大学访学时,他的科研生涯迎来了重要转折,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并完成了从旧有领域向新领域的拓展。回国初期,他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从最初的3人到现在16人的规模,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2020年后,陈雪利的科研工作进入加速期。他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共同朝着既定的目标快速迈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研发的融合拉曼-光学投影的分子组分和微观结构双模态容积成像新技术,实现了果蝇等模式生物脂类分子及其空间分布的高分辨率快速定量三维检测,为微观领域新陈代谢变化的高分辨定量检测提供了活体水平的无标记可视化新手段;与西京医院联合,研制了国际首款用于临床消化道肿瘤检查与诊断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式跨尺度多模内镜,并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为临床消化道肿瘤检测提供了全新的“一站式”诊断方案;研发的单像素荧光检测仪,以低成本、大探测面的单点探测器解决了弱荧光信号的高灵敏探测问题,实现了对高端进口科学级相机的国产替代,助力企业的荧光摄像系统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成果被关注的同时,荣誉亦纷至沓来,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铜奖,入选陕西省杰青、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陈雪利个人与团队所付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过去科研积累的最好肯定。

回望过往的科研征途,陈雪利深刻体会到,每一个阶段,都是构筑自己科研人生的宝贵砖石。尤其途中的挫折与挑战,它们如同磨刀石,砥砺了自己的意志,也让自己对科学精神“永不言弃”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在普渡大学,陈雪利通过将贝塞尔光束引入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中,实现了一种能够以高的时空分辨率可视化生物机体功能信息的新技术。但此项技术却存在成像视场有限、设备昂贵、无法提供三维结构信息等问题。回国后,陈雪利便带领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踏上了攻克这些难关的征途。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残酷。尽管在2018年课题开启的第一年,他们便成功研制出了仪器,但自发拉曼信号的微弱,却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课题进展的咽喉;一次次尝试,却始终无法获取具有可观信噪比的图像。那段日子,压力如影随形,学生们也因此毕业延期了近一年。

面对困难,团队曾有过动摇,但最后他们都坚信,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突破瓶颈。于是,从单个光学元件的精挑细选,到整套光路的巧妙设计,再到避光方案的反复推敲,一步一个脚印,大家执着地向前迈进。

终于,在2022年上半年,曙光初现。陈雪利团队成功获取了模式生物的高质量可视化结果,那一刻的喜悦与成就感,难以言表。历时4年半的艰辛探索,他们的技术终于得以正式应用,为所在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项成果,也顺利发表在2023年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并成为西电在此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完全本土孵育的论文。

从挫折中崛起,在挑战中成长,在无数次攻坚克难中,陈雪利始终秉持着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在挑战中寻求超越的信念。

▲陈雪利(中)与研究生讨论关于结构与功能一体式跨尺度多模内镜项目的相关问题

陈雪利和团队曾携手探索过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结构与功能一体式跨尺度多模内镜的研制。这项任务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的核心,承载着解决契伦科夫荧光信号微弱与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发经验匮乏两大难题的重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陈雪利并未退缩,而是迅速集结了一支攻关小组,投身于调研、设计与方案论证中。

闭门造车绝非科研之道,于是,陈雪利率领研究团队积极与项目共同承担单位的企业和医院展开深度交流,汲取他们的实践经验,了解他们的临床需求。同时,他们还主动向国内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内镜研发领域的佼佼者求教,以期找到突破瓶颈的关键。

经过3年不懈努力,设备终于成功研制,性能指标不仅达到了任务要求,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预期。“从仪器的研发、性能测试到现场验收,每一步都离不开与医生们的深度沟通与协作。这对于习惯了实验室环境的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陈雪利坦言。在西京医院的现场验收中,他曾与学生们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为了确保专家现场测试的顺利进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预测试,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最终,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设备顺利通过验收,项目以A结题。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了喜悦与自豪。

科研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探索之旅,一路不停闯关,失败、挫折在所难免,但陈雪利始终斗志不减。历经磨砺,他深知,那些看似不易实现的目标,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创新价值。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成才志向与明确的目标?如何培育并输送一批契合国家发展蓝图、引领未来的杰出创新人才?如何持续激发团队创新潜能,保持领域前沿地位?”自接任先进医学影像导学团队负责人及团队党支部书记以来,陈雪利便将这几大核心问题置于心间,不断深思与实践。

先进医学影像团队历经十八载薪火相传,从2006年田捷教授奠基性开创,到梁继民教授2018年系统性整合,再到陈雪利2020年接续领航,三代学者以接力传承之势,在医学影像领域构筑起独具特色的学术高地。

陈雪利敏锐洞察到,当把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化学、人工智能、医药学等不同领域的智慧汇聚成学术共同体时,迸发出的不仅是技术融合的火花,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沃土。面对多学科团队的管理挑战,陈雪利始终秉持“大团队、大平台、大协作”的发展理念,开创性地构建起团队“双轮驱动”的发展范式,以内部协同创新夯实根基,以外部开放合作拓宽疆界。

在党建引领的学术生态中,团队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术“熔炉”。医影前沿交叉论坛研究生学术讨论班,打破了传统课题组间的知识壁垒;教师业务研讨班,有效提升了团队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共研、共享、共进”的学术文化氛围,使青年学者在跨领域碰撞中锤炼出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系统思维。

团队更以开阔的胸襟拥抱学术共同体建设,将智能医学影像学术论坛打造为享誉学界的思想盛宴。2023年,团队联合西电物理学院、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华山论剑”,邀请多所知名院校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学术分享,拓宽了团队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这支传承有序的创新团队正以更宏大的格局谋划未来。2024年,论坛由团队主办,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面向全国开展交流合作。为团队成员提供了走出去与顶尖学者交流的机会,助力了团队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在这片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沃土上,陈雪利带领团队正以奋进之志,寻找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密码。

陈雪利深知,于医工交叉领域深耕,同外部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尤为重要,尤其与医院的紧密协作更是不可或缺。团队与医院的合作由来已久,一项基于AI辅助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智能鉴别与诊断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中。这套自主研发的全新检测技术体系,涵盖了检测试剂盒、专用检测仪器及智能分析算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精准识别出白血病的各亚型,准确率达93%以上。现在,相关技术已在西安大兴医院、华西医院、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保持领先,须未雨绸缪。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热点动态,陈雪利对团队的未来工作做了提前布局。在拉曼组学研究上,团队将重点聚焦于高光谱拉曼体成像新技术的研发,及其与代谢组、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等的多组学融合,并探索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在脑科学研究上,团队将聚焦于脑信息的光电智能感知与光电闭环调控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在智能生物计算研究上,团队将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单域抗体结构、功能及亲和力预测问题,并利用已有的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在这些前沿热点方向上,我们取得前瞻性成果的机会很大,但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算力支撑如何实现?核心的高效算法如何开发?在多组学、单域抗体生物学方面基础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实现更好的学科交叉?如何研发更高分辨率、更快速、性能更优的高光谱拉曼仪器及脑信息感知与调控仪器?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课题。”

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未来,陈雪利将与团队成员一道,锚定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生命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于国家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战略部署,着力开展跨尺度生命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调控技术、设备研发,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构建覆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的创新链条。通过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为解决生命健康领域的实际问题交出他们的答卷。

Tags:陈雪利生命科学技术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脯肉 肝炎 点击此处 Can Liu 旅客 任缙珏 鸭梨 万海 俞发祥 覆盖 同意书 插穗 肉馅 法令纹 骨软骨瘤 学校招生 百花园 金丝 珍惜 炉甘石 乌鲁卡 任廷琦 味道 活扣 繁殖期 何庭波 造价工程师 绿皮 橡皮筋 何可人 淘宝 透气性 艾青的资料 藤艺 Weixin Zhang 鼻窦炎 胡须处 菩提树 二手 串种 七年级 自主招生 乐搜 奖金 虚拟大鼠 抗逆性 启发式 仲琦 泥鳅 造影术 中等职业学校 进路 生气 电脑居中教程 妇联 白内障 青光眼 社区卫生服务 练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