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生活知识百科|生活百科小窍门|生活小常识大全|日常生活小窍门|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特米网 > 生活 >

灵蛇蟠曲生万象——春秋战国时期“蟠虺纹”之美

www.lggsgl.com 2025-02-16 17:00 生活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曲 音(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蟠虺(huǐ)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虺”在古代一般指首尾有口的小蛇,《国语》中便有“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记述,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注“虺,小蛇”。而“蟠”则是对“虺”的形容,即屈曲、盘绕、交叠之意。简单来说,蟠虺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蛇相互蟠绕,构成单元且重复出现的纹样。作为青铜时代“更新期”的流行样式,蟠虺纹以其简洁的造型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纹样的独特美感。

简约的样式美

先秦时期,蛇作为龙这一幻想灵兽的原型,多被认为是祥瑞的化身。同样是蟠曲的形式,相较以龙为原型的蟠螭,与蛇纹同宗的蟠虺在视觉上则更为细弱、轻巧,纹样整体上也更加灵动。

具体来看,蟠虺纹的简化主要体现在小蛇头部和眼部的特征逐渐抽象化或消失,其身体组合形态进而成为纹样的主体。当然,不同器物上的蟠虺样式也不尽相同。如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春秋时期蟠虺纹曲耳铜鼎上,密布环绕于器物颈部及下腹部的便是蟠虺纹。细观,纹样由多个小矩形排列组成,每个矩形中皆有两条小蛇相互盘绕,蛇头方圆,尾部卷翘,首尾呼应,身体折曲,造型简洁,刻线形成的阴阳之形别具几何抽象画的韵味。而在一些玉器中,蟠虺的简化方式则更加直接。如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时期蟠虺纹玉饰(图④)中,蟠虺简化为两头卷翘的几何形,排布于玉器表面,似卧蚕又似如意,生动而充满野趣。

④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时期蟠虺纹玉饰

以蟠虺纹为代表的几何化兽纹正是春秋时期纹样发展的审美趋向,印证着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纹样创造者艺术概括能力的显著提升。此时,青铜器的冶铸在块范铸造的基础上出现了印模制范,即通过一组完整的模具便可以翻印出许多同款花纹范,衍生出多种变幻多姿的图样。蟠虺这种灵动的动物几何纹样正是顺应了当时规范化模具的发展,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纹样特有的简约之美。

蟠曲的形态美

蟠虺纹最突出的形态特征便是小蛇们屈曲、盘绕的优美身姿。蟠曲,不仅是蛇的一种基本体态,更是它们的表情和语言。即使都是蟠曲,各个器物上的蟠虺形态也各不相同。

蟠虺的蟠曲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即“C”形、“S”形和“∞”形。其中,呈“C”形蟠曲的小蛇常常较为完整,如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蟠虺鼎中的蟠虺图案便是典型的“C”形蟠曲。在方形图案单元中,两条“C”形小蛇首尾相对位于中心,四角各有一条小蛇作为角饰,造型简洁、排列规整又不失灵动。另如战国时期玉蟠虺纹佩(图②)中的“C”形小蛇,为贴合玉佩威严、庄重的气质,形态更见棱角,大小穿插的排列方式也为器物增添了韵律感。“S”形和“∞”形常以两条及以上的小蛇组合蟠曲的方式出现,如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玉蟠虺纹玦(图⑦)和山西博物院藏蟠虺纹盖豆中的纹样就属于此二种。“S”形的流线蟠曲塑造让纹样富有动感,而“∞”形的蟠曲形态往往更加繁复多变。

②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玉蟠虺纹佩

⑦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玉蟠虺纹玦

不论在青铜器还是玉器中,蟠虺的造型通常都是方圆结合,既保留了物象特征又极具装饰性。当时的设计者正是遵循了“观物取象”理念,创造出的蟠曲之形才各具特色。不同的蟠曲样式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或直或曲、或疏或密,更可坚韧如山石、卷曲如嫩叶、绵亘如藤蔓,看似是在描绘蟠虺,实则也是在描绘逶迤神秘的自然世界。

交错的结构美

自商代起,将某一动物的身体形态予以重复或解构再重复,成为图案组成的重要创新方法。蟠虺纹在蟠曲的基础上相互交错的结构,正是基于对动物形态的重构,从而形成复杂而有序的平面或空间结构,营造出密而不挤、繁而不乱的美感。

青铜器中蟠虺纹的交错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对角型、勾连型、缠绕型和扭曲转折型。其中,对角型规则性较强,一般是以两条呈“C”形的小蛇首尾相对组合形成的连续纹样,可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蟠虺纹壶(图⑤);勾连型蛇身一般形态较简约,常是一蛇首勾连另一蛇尾的连续纹样,如河南博物院藏春秋时期蟠虺纹匜中的纹样;缠绕型的蛇身较为纤细,主要呈“S”形交错盘布于器物之上,可见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蟠虺纹兽流铜匜;而扭曲转折型则结构更为复杂,小蛇身体常呈现细长扭曲状,有的甚至转折2至3次,形成错综复杂的图形和繁密的视觉效果,如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蟠虺纹鼎上的纹样便属此类。

⑤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蟠虺纹壶

当然,蟠虺纹不仅在平面中形成了各种蜿蜒的视觉效果,也通过纹样和镶嵌工艺的结合营造出深邃而充满趣味的空间结构。如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珍藏的“秦剑之星”金柄铁剑(图①),呈现出春秋晚期北方地区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金柄以黄金镂空雕刻的蟠虺纹为主体,表面刻满鳞状纹理和精细的装饰线,并镶嵌有大量绿松石和色珠,与纹样相互交错穿插,细观似群蛇盘踞,又如琼台玉阁,华美异常。

①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春秋时期金柄铁剑

蟠虺纹的交错结构是一种严谨的设计,更是精巧的创想。在简单的几何形基本单元中能展现出错综复杂又不失规律的纹样,看似是线条的交错,实则是设计者制造出的多元空间关系,既隐喻时间的流动,又饱含空间的交叠,更是形与界、心与神的多重交汇。

密布的装饰美

自春秋中期开始,蟠虺纹组合形式便出现在青铜器上,繁缛细密,精巧华丽。如安徽博物院藏蟠虺纹铜盨(图⑥)上,层层排布的蟠虺纹相互蟠绕交错,密密麻麻布满器身,成百个蟠虺纹小单元造就出密集而不失韵律的视觉空间,浮雕般密布的纹样如同器物的天然肌理,为其增添了厚重的力量感。

⑥安徽博物院藏春秋时期蟠虺纹铜盨

蟠虺纹密布的造型在战国时期达到全盛,如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尊盘(图③)中就出现了大量镂空蟠虺纹。这件器物用传统模范和失蜡法等工艺铸造而成,并采用大量焊接工艺。器物整体由尊和盘构成,位于尊沿、盘沿的便是蟠虺纹,主要分为圆雕、镂空以及浮雕三种形式。不同形态的蟠虺纹集合、排列形成器物结构,层次感突出,装饰性极强,远看繁复无比,近看秩序井然。蟠虺纹不再局限于平面化表现,而是在蜿蜒曲折间营造出层层通透的空间结构,令人叹为观止。曾侯乙尊盘突破了商周青铜器庄严厚重的风格,转而追求精美灵巧的审美表现,纹样也摒弃了固有的象征性,开始走向纯粹的装饰性,于细密间贴近自然之美。曾侯乙尊盘是我国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而其上的蟠虺纹在密集中展现出的华美,也印证着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的到来。

③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曾侯乙尊盘

密集的纹样排布,象征着这一时期青铜艺术的成熟与蝶变。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掌握了一定的铸造技术和设计能力,此时的纹样设计强调立体中见繁复,展现出对极致之美的无限追求,体现着设计者对纹饰处理的娴熟技巧以及对图案规律的深刻认知。

无论何种工艺、何种纹样,只有“技”与“道”的相通,才能汇万象于一器,真正成就器物之美。蟠虺纹虽然在战国中期逐渐消逝,但其样式、形态、结构和装饰之美却永远留存于器物之中。小小的蟠虺虽然不像饕餮霸气十足,也不如蟠螭气势凛然,但那份细而精、密而巧的灵性之美,却是古人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伟大创想,印证着工匠们精工细作的造物之心,凝聚着和谐灵动的自然之韵,体现出中华传统纹样的博大精深。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9日09版)

阅读剩余全文()

Tags:生活百科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用维 最有 网文 南阳 乌坎村 胃肠道 社会现象 地块 中火 腕部 江油市 日期 生菜球 商城 金堂县 兴宁 重装 底沙 Aki Asakura 猕猴桃 专注力 红爪 白花小松 刘子绚 基因 病理性 samsararoom攻 采挖 冷子夕 燕麦粥 礼物 丁奉 管制 咸菜 亚麻籽油 全缸 顶珠 补录 打窝器 茶枯 丁柔 科属 数字 刘忠兴 饮食量 清淡 轮胎 河南 虚火旺者 普通 黄黄精 戴美瞳 高中 最佳 乔信明 技能培训 习俗 谷井明日香 pro 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