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动物 >
这个双十一,你是否也历程了“条条大路通淘宝”?拿起手机,不管打开什么APP,仿佛都能感知到你轻微的摇晃,然后跳转到那个著名橙色软件——跳到红色软件的也不少。
购物软件为了跳转无所不需要其极,生怕你错过了一年好几次的打折力度;在动物界,也有一些选手非常能“跳”,今天就来评选一下这类跳进榜单的动物们。(这个转折也是蛮跳的。)
最高、最远
无论是跳高还是跳远,动物界的冠军可能都非跳蚤莫属。通常来讲,跳蚤能跳到自己体长38倍的高度,即7.62厘米,跳跃加速度达到100G(普通人在5G加速度下就晕过去了)。如果是人类有相同的能力,可以轻松跳上20层的大楼。
跳蚤为何这么能跳?还真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借助高速摄像机,生物学家Sutton和Burrows发现,跳蚤好像或者同时用膝和足发力,或者只用足发力,两种跳跃成效相同。而数学模型证明,实质的跳跃是靠将能量输送到腿末端,也就是“足关节”处来完成的。[1]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下次你跳远的时候,可能也可以试一试探寻这种“足部发力”感觉。
最意料之外的目的地
另一个把“跳”写进了名字里的物种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也就是狭义上的三文鱼。
大西洋鲑由著名的“分类学之父”林奈于1758年命名,属名“Salmo”在拉丁语中意为“上升”,即代表其在洄游过程中逆流而上、飞越瀑布时出色的跳跃能力;种本名“salar”则得自拉丁语中的“sailo”一词,意为“飞跃者”。因为其洄游习性,大家在欧洲北部沿海(北大西洋)、欧洲北部和北美洲东部的河流山涧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捕食者也正是借助了鲑鱼洄游的习性,会在鲑鱼出没的河流当中蹲守今年的美味。当然,鲑鱼也并不会坐以待毙,有时,它们也会出目前一些意料之外的地方,譬如,棕熊的脸上……
摄影师:John Chaney丨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 2022
最意料之外的选手
如果是不那样严格概念“跳”的方法,那样一些意料之外的选手也能参赛。
是的,这是一条正在飞翔的蛇。更正确的说法是“滑翔”。金花蛇(Chrysopelea sp.)生活在东南亚茂密的丛林中,演化赐予了它们在林间滑翔的能力。金花蛇可以用肌肉力量张开肋骨,把圆筒状的身体“压扁”,从而增加降落时的阻力。这种滑翔有时能持续上百米远。
金花蛇滑翔时张开的身体丨jeb.biologists.org
最稳
假如你看过社交媒体上宠物猫滑跌的短视频,可能就会发现它们一直能四脚落地。凭着着灵活的脊柱,猫可以在空中弯曲旋转身体,从刚开始的面朝天空轻松转变成面朝大地,最后微屈四肢,做好着地姿势并最后四肢落地。
两套旋转动作的叠加丨reddit.com
BBC做过一期名为《Life in the Air》的节目,其中有一组慢镜头揭示了猫是怎么样克服万有引力,以四肢着地的:
图片来源:YouTube
节目里身材矫健的猫科动物,就是广泛分布在非洲、亚洲的狞猫(Caracal caracal)。狞猫体型苗条,四肢长而有力,它的毛皮一般为赤褐色、褐色、浅褐色,也有少数黑色的个体。亚洲狞猫的体色相较于非洲的更浅一些。狞猫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头顶那竖立着的尖尖长耳,耳背是黑色的。
狞猫丨animamia.jp
狞猫是猫科动物中捕猎的一把好手。它的耳朵上的天线可不止是漂亮的装饰,而且能帮助采集猎物发出的声响,感知猎物的方位和距离;它的四肢肌肉强壮有力,为每次出击提供了惊人的弹跳力,让它可以轻松跳到2米高处捕捉空中的鸟类。
狞猫抓鸟。图片:YouTube
最烦人
每一个被鱼刺卡过喉咙的人,恐怕都要发出一句质疑:为何鱼要长鱼刺?
答案可能就是:为了跳。
很多大家容易见到的食用鱼都具备肌间骨,也就是常说的鱼刺。肌间骨细小但尖锐,外观像Y型树杈;但依据品种不同,树杈也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形状和演化外观。
不同样子的肌间骨,光看图片吃货们都能感到万一扎了喉咙的痛感丨ejpau.media.pl / Andrzej Dowgiałło
不一样的鱼类拥有些肌间刺数目不同,一般能反映出鱼类的进化程度及所处的生息环境。很多容易见到的具备肌间骨的食用鱼,肌间骨数目很可观,譬如鲤鱼约有99根,鲥鱼约143根,白鲢约123根……密集程度让不会挑鱼刺的人直呼劝退。
箭头所指,就是肌间骨丨researchgate.net / Baolong Bao
肌间骨多的鱼,还有一个常见存在的现象:千辛万苦剔尽骨头,却发感觉到的丁点鱼肉肉质松软……这与肌间骨本身发挥的功能分不开。
现在科研界主要的看法觉得,肌间骨有哪些用途是用来支撑鱼的肌肉,协调鱼的运动,特别是纵向运动。很多本身运动量(游泳程度)不高的鱼类,由于有了肌间骨,重点时候也能具备较强的肌肉运动能力。最容易见到的便是那些一受到惊吓就能跳出水面一米多高的白鲢鱼——你说白鲢平时也只不过在湖里兜兜转转,一直都不进行长途游泳等“身体训练”,哪来这么好的体力。其实,白鲢的高跳表演中,肌间骨的功劳不可忽略。
正是因为肌间骨有好似骨架般撑起鱼身体有哪些用途,肌间骨间含有些很多分散小块肌肉自然就无需过高的弹性和紧实度,鱼的肉感也就相对松散。
纷纷蹦出水面的白鲢鱼丨wikipedia
最极致
为了在严酷的澳大利亚沙漠区域存活下去,不少动物都演化出了独特的能力。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袋鼠,就是一种把跳跃当作存活本领的动物。
现存最大的袋鼠是红大袋鼠,喜欢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如沙漠、草原、灌丛和开阔林地等,除去较为湿润的区域,几乎在澳大利亚全境都有分布。
红大袋鼠丨pinterest.com.au
红大袋鼠虽然和人类一样也是两脚兽,但并不会直立行走,只能跳跃。成年雄性一跳可超越9米远,近2米高,时速可高达每小时65公里。
跳跃对于红大袋鼠而言,是一种很节省能量的行进方法——跳得越快,能量借助率越高。它们全速前进的时候,能量收购率可高达70%左右。
跳跃中的袋鼠丨The World Safari / youtube
红大袋鼠主食是草,也吃一点树叶,能长期不喝水,仅从食物中获得水分,肾脏也能高度浓缩尿液;在旱季,它们会沿着水道找寻食物。
红大袋鼠大多在夜间活动;天热时,它们会躲在阴凉处,降低运动,并不断舔舐我们的小短手,这是由于小短手的皮肤非常薄,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如此口水在蒸发时就能有效地带走热量。除此之外,它们还长有一层隔热的毛。
“好热啊,没冰淇淋舔就只好舔小手手了。”丨Jami Tarris / photoshelter.com
最假
小学课文里叫人最印象深刻的一篇童话,可能就是《斑羚飞渡》。一大群斑羚被猎人逼到悬崖边,在头羊的组织下,小羚羊踩着老羚羊的背跳到悬崖对岸逃生,老羚羊却为此甘心坠崖。
这画的更不是斑羚
但幸运的是,如此壮烈的场景并不会发生在日常。第一,生活在郁密丛林里的斑羚和鬣羚并不聚成大群。《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一大群”不会出现。第二,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用不着这么舍命。
斑羚在林地里的分布很稀疏,在泰国Om-Koi野生物避难所这个有效保护的山区里,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头左右,在当地记录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头成年斑羚和2头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越11头。
斑羚的蹄子非常尖,因此只须找到一丁点儿“平面”,它们的蹄子就能像钉子一样踩在上面。斑羚的蹄是“偶蹄”,蹄上长着两个间距相当宽的趾,如此一来即使一时找不到平面,斑羚也可以直接把我们的偶蹄插进岩壁缝隙,以固定身体。
岩壁上舔盐的中华斑羚(N. griseus)你找到了吗?|摄影:马文虎
最魔性
今天参赛的不只有跳跃的选手,跳舞的选手也被挖掘出来。不少动物在求偶时都会用舞蹈来增加我们的吸引力,但要论里面最魔性的,艾草松鸡(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肯定能拔得头筹。
有“鼻毛”的艾草松鸡 | Wikimedia Commons
在求偶时,艾草松鸡虽然也会抬起并展开尾羽来炫耀,但必跳的“抛胸舞”才是吸引雌性的独门杀器。只见雄性艾草松鸡在挺胸的同时用力吸入空气,让胸前的两个黄色气囊膨胀得像荷包蛋一样。艾草松鸡的头部本来就比较小,当膨起气囊的时候,不知情的围观群众非常难一眼发现它的头在什么地方,容易把气囊看成臀部甚至睾丸,尾羽看成翅膀,感觉这种鸟的姿势过于极品。
妹妹,看我的胸!| Wikimedia Commons
伴随挥动翅膀的辅助动作,雄性跳起了“抛胸舞”,最主要的动作是不断地向前抛起、抖动两个大方囊,打造出“波涛汹涌”的激烈成效,再伴以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气囊缩小时发出的类似爆破的哨声作为配乐,头部在气囊缩回时向肩膀后甩,再重新吸起气囊,重复一遍原来的动作。为了彰显我们的耐力不凡,这一套求偶舞蹈要跳上几个小时。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拼就一个字。
动物界的跳可能是它们的存活方法,作为人类,买买买可能也是活下去的期盼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购物软件的跳转仿佛也没那样面目可憎了。假如明年的双十一还有这么无孔不入的跳转,那样大家就明年再见吧!
参考文献
[1] Fleas’ Spectacular Jumps Start at Their ‘Feet,’ Study Shows -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1/02/15/science/15flea.html
编辑:7月
题图来源:互联网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 上一篇:真三国无双8景点和小屋的特别用途介绍 真三国无双8高级动物素材如何采集_网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01-13 袋鼠母亲婴幼儿教育小窍门图片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