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米网 > 生活 >
刘亮程的全部作品
刘亮程共有24部作品,分别是:
《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一片叶子下生活》、《在新疆》、《刘亮程散文选集》、《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凿空》、《刘亮程散文(下)》、《刘亮程散文(上)》、《风把人刮歪》、《遥远的村庄》、《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杏花龟兹》、《晒晒黄沙梁的太阳》、《驴车上的龟兹》、《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天边尘土》、《库车行》、《风中的院门》、《站在黄沙梁边上》、《正午田野》、《一个人的村庄》。
生活历程:
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屋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存活。《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寒风吹彻》的人性烛照_刘亮程《寒风吹彻》
当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的出版而名噪文坛,林贤治先生称他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让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又没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成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1] 对人性的无时不在的关注使刘亮程的散文走向了一种较高的境界,让他能在文章中去除去功名利禄、虚妄浮躁等各种炽情,而走入一种纯情的、本真的澄明状况。《寒风吹彻》便是这其中之一,全文被收入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程(中国现当代文学・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要紧篇章。 细读《寒风吹彻》,大家感觉到的是一种直抵灵魂深处的人类生命里的疏离与荒凉的震惊,渴望温暖但又没有办法的悲痛。对温暖、和谐人性的深思正好是一般人在世俗生活的庸碌与无奈中常常乏失的内涵,因此作品看上去尤为珍贵。一人性的疏离一直是作家创作的母题,在国内很多著名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人都从不一样的角度,以不一样的笔触直视城市的、乡村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人性的麻木、自私;刘亮程写人性的疏离,没现代都市人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阳奉阴违,尽力回避那些无关痛痒的生活经验的叙述,而是以平时的事、身边的人来叙述这个主题。《寒风吹彻》写的是冬季里的事。冬季是一年中最后的季节,文章从表层语义看上去乎写的是自然界的冬季,寒冷、萧杀;但透过表层语义,大家看到它事实上写的是生命的冬季,作家在文中,通过四个个体生命来抒写人性的疏离、心灵的孤寂,体现出对人性的朴素的理解与尊重。 一是创作主体“我”和爸爸的疏离。14岁的“我”在寒冷的冬夜,孤独地赶着牛车去拉柴,被冻坏了一条腿。当“我”忍痛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爸爸不是对劳作回来的孩子嘘寒问暖,而是劈头就问:“如何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2]爸爸对物的关心胜于对“我”的关心,它如拂面的冷流直击我不堪负荷的年少的生命,以至于“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季的我”。 二是老人和家人的疏离。小说虽没实写,但大家可以从侧面强烈地感觉到:“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的寒气”。“……他的话一定全冻硬了”,“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掉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季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疏离与冷漠,“他的寒冷太巨大”,老人死在冬晨了。 三是姑妈与妈妈的疏离,姑妈总对大家兄弟说:“天热了叫你妈过来喧喧。”我也不只一次地将话转告,而“妈妈只不过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把简单地“喧喧”也省略掉,任由冷淡的延伸,但妈妈忽然想起要“喧喧”的时候,对妈妈来讲“这个冬季已经过去了”的时候,姑妈却在寂寞的等待中去了,“一直没等到这个春季”。 四是“我”和妈妈的疏离。伴随年岁的增加,心的距离却愈加长了,顾城在《远和近》中的表述:“看云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近/看你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远”。我就是如此一步一步地从妈妈心里走开,任凭妈妈的世界里“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 作家从不一样的角度,通过四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我”、老人、姑妈、妈妈来审视,前三者是从长辈的视觉来看疏离,后者则是从晚辈的视觉来审视,这说明人性的疏离会延续,会循环,亘古不变地缠绕着人类。所以刘亮程说“天彻底黑透了”,一个“透”字将人性的疏离嵌入心骨,叫人心痛。二刘亮程是较早就有了自我意识的,新疆沙湾县黄沙梁的漫天黄沙,随着着他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民生涯。贫瘠荒凉“人畜共居”的西部乡村的生活体验,赋予了作家以身边琐事作为思维起点烛照外部世界的独特视线,也赋予了作家以此展示自然万物博大与深远的“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因而也奠定了“在任何一件事物上都大概找到整个世界”的勇气与信心。 14岁那年冻坏一条腿的事实使他的生命意识飞速觉醒。人一旦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就一定会把自己从外部环境中抽离,对人世进行单独审视,于是关注“比落雪更要紧的事情”开始成为生活的重点,并对之进行深刻的考虑,对着生命的冬季,对着人性的疏离和荒凉,刘亮程期望能抗争,给生命涂上一层暖色。为了寒流地解冻,为了春季的脚步,刘亮程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对温暖渴望的热流:对于爸爸和我,“那个冬季如果稍短些,家的火炉如果稍旺些,我如果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一连用了3个“稍”字,将我对亲情,对温情的渴求溢于言表;对于冻僵的老人,我让他“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以为他能暖和过来;对于姑妈,我不只一次地将话传递给妈妈,期望能有这番和美温馨的景象:“天热了,妈妈会携带大家……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大家说说笑笑”;对妈妈,“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都要常过来和妈妈坐坐”。刘亮程期望通过主观的努力,人为地缩短彼此的距离。“火炉”的意象也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一直,它其实是作家心中的“暖炉”,期望能驱逐人性的荒凉,烫平人性的皱褶,达到一种和谐、美好、其乐融融的状况。 纵观古今,不少文人将对和谐人性的追求作为我们的终极目的,但总是是一种乌托邦的模式,面对长年累月形成的人性疏离之墙,作家再如何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它无孔不入,“它比我更熟知墙上的每道细微裂缝”;当寒风从内心深处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它无处不在,“我才日渐了解自己再躲不过雪”;它是巨大的,老人的冰寒使“炉火须臾间变的苍白”;它是势必的,“无论春季来了”,“但妈妈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冬季已经到来”;“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大家不可以全部看见。每一个人都在我们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面对这巨大的荒疏,“大家帮不了哪个。我的一小炉水,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讲,显然是杯水车薪”,即便我的火炉能“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但“我了解这一时刻以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大家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彻”是一个关键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一处尚有余温了,这是人性彻底的变异。于是 “我知道了隐蔽温暖”,任由其他人说我是个非常冷的人。 卡夫卡在对现代人的深思时曾写下如此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无论什么人,只须你在活着的时候应对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所有,由于你和其他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有生之年就已经去世了,但你却是真的的获救者”。[3] 当大家用心领会刘亮程的作品,就能深切领会他那种审视人性的精神境界。刘亮程自己也指出,“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极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正因此大家更需要种好它,我想乐坛的时尚歌曲《常回家看看》所以叫人动情,也应该是人类对被后现代生活异化的人性的深思,对温暖、和谐人性的一种常见的渴求吧。三从叙事语言看,《寒风吹彻》的叙述可谓冷静从容,柔韧绵长,如河水洗过一样干净凝炼,没奇异的故事和华美的辞藻,却维持了一份悲悯与谦逊的情怀,作家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渲染人性的荒诞,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有克制的、诗意的语言来完成,与当代著名散文家史铁生的灵魂拷问、庞培的喁喁低语,张锐锋的绵远冥思,苇岸的清爽温暖不一样的是,刘亮程的散文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难得的舒缓与从容,一种对命、对人性的朴素理解的沉静。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对其散文有此评价:“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示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与瑰丽。”应该说,这种充满学理的评价是恰到好处的,全文围绕着“冬季”及冬季的“雪”、“寒冷”这类意象,蕴含了叙述者伴随年龄的增长对生活境况的体验,它代表了无情的岁月流逝,代表了家境贫寒,代表了年老多病,代表了人性的冷漠、麻木与自私,代表了生活的种种不幸与困境,言简意丰。 作家一边用冷峻苍凉的语言叙述着荒凉的人性,一边又用充满诗化、充满暖意的轻舞飞扬式话语诉说对温暖的追求,如“尽管春季来了她没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她还是渴望春季”,“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大家说说笑笑”。 海德格尔说: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诗意的。布勒东说:隐喻与类比对照是翱翔与爬行。比喻不止是修辞方法,还是文学语言的要紧维度,是诗性的基础,是人与万物的联系方法。亚里士多德甚至觉得隐喻是诗的本质。[4]正因刘亮程怀着诗意的温暖努力唤醒已为现代喧嚣、浮躁的生活所蛊惑的人类屡见不鲜的人性疏离,才使得《寒风吹彻》显示出其文本的独特意义。 对于自己行文中那种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气度,刘亮程是如此讲解的:“我没太重要的事,要去的地方永远不动地待在那里,不会由于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灭;要做的事情早几天晚几天去做都是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正由于有这种从容,他才能与虫共眠,去看河滩的野花,去考虑村东头人与村西头人的差异,而这类在大家看来简直都是神话一般遥远和陌生的事情。 无疑,《寒风吹彻》对于现代社会进行人文教育是值得举荐的。但仔细剖析,大家发现,面对着困境,面对着苦难,大家能感觉到作家所流露出的一种对命的自觉认可、宗教般的真诚,近乎顺从于将来宿命,还需甄别。参考资料: [1]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察看[J].书屋,2000(3)。 [2]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文中未注明的引文皆为刘亮程的散文)。 [3]转引自张旭东《发达资本主义年代的抒情诗人》中译本序第14页,三联书店1989年3月第1版。 [4]《南方文坛》2001年3期,《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评语 》。方燕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
《在新疆》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在新疆》(刘亮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s/1LBBs2MZMgnfOUP-KUyIVTA
提取码:JSIT 书名: 在新疆
豆瓣评分:8.2
作者:刘亮程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出版年: 2017-12-20
页数: 320
内容介绍:
《在新疆》是自然文学大师刘亮程关于真实新疆生活的散文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摹了新疆这片古老大地上平时人的生活:可以叫人玩一辈子的“托包克游戏”、街市上各式各样的小业务、维吾尔族的割礼、五千个完全不同的买买提……作者缓缓铺开的这幅画卷,既有新疆的男性、女性,还有落寞 的古城、热闹的巴扎、月光里的贼,与在这里发生的宗教变迁、民族风俗、古老历史等。全书字字句句透露着新疆的味道和气息,写尽了新疆的明丽与沧桑。
《在新疆》是刘亮程自然文学经典《一个人的村庄》姊妹篇,延续着作者“注视”“爱抚”生活的一贯风格,对新疆大地上普通人的劳作、交易、风俗,与那里的树木花草、日月山川、动物牲畜都进行了缓慢、细致的刻画,是中国人知道、感受新疆必读的一部经典。
《在新疆》是刘亮程十年漫游新疆的散文集,作者在新疆成长,在新疆行走,也在新疆的时间里慢慢老去,本书的一字一句,都来自新疆的阳光、空气和风。它能带你:
1. 遇到真实的新疆
真实的新疆不止有辽阔的大地、无边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热闹的集市、细致的铁匠、缓慢的生活、永恒的游戏;由于《在新疆》,大家可以与新疆的人、历史和风景,真实地相遇。
2. 脱离时间
时间在《在新疆》里变得缓慢甚至静止,植物生生不息地繁衍,人可以慢慢悠悠地存活。这本书给了在时间中流浪的都市人一种脱离时间的可能。
3. 听从自然意志,回归自然存活
《在新疆》延续了作者“注视”“爱抚” 生活的一贯风格,它能使大家匍匐于平时尘世的人抬起头来,真切感受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阵风、每一朵花、每一片云,带领人进入那种天然恣意、闲事成趣的心理;听从自然意志,回归自然存活。
作者介绍:
刘亮程
作家
1962年生于新疆伊犁州塔城县的一个村庄。
代表作品: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
小说《虚土》《凿空》
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上述散文集中的《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国大陆和香港小学、中学、大学教程。
怎么样评价作家刘亮程?
评价如下: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让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又没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成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真是极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非常惊讶作者是如何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这样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仿佛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一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一个字都重得仿佛要脱手。
刘亮程生活历程:
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屋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存活。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伙》《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对刘亮程这个冷门作家的认知来自阅读莫言文章中的推荐,他在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及这个名字并且不乏褒奖,让我对这个作家产生了好奇。看书时有个习惯,一但发现一部对胃口的作品,就算只不过一篇文章,就会刨根挖底把作者的所有作品都看一遍,看看到底是哪路神仙。查阅了他的几本著作《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果然都是很有诚意的出色作品。 现在这三部作品,只读了《一个人的村庄》这一本,还是好几年前看的,偶然间拿出来重新看一下还是非常值得品味。 我对这个作家本身并不太知道,只了解他是个西北作家,以前应该是写过现代诗,作品文字相当简练优美,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篇散文诗,像是西北沙丘上成长的胡杨树,那样朴实无华,又那样璀璨夺目。 这部作品不是小说,是由篇幅长短不一的一篇篇文章组成的,可能是作家有写诗的底子,每一篇文章都好像浑然天成,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说来惭愧,看完整本书我并没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有个系统的概要。我甚至不是从头到尾看完的,随意从那一篇都可以开始看,很合适没集中时间阅读一本书的读者阅读。 在这本书中,没一个故事线索,描写的事物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用现代人眼光看上去乎落后贫穷到与现代社会已经脱节的村庄、故土,但在作者笔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有了灵魂。 作品中不少章节部分就是简单的写一样事物:一阵风,一道院墙,一条狗,一只猫,一棵歪脖子树,就算是一窝蚂蚁也能写一天。 我想,作者是真的是携带深厚的感情去描写这类微不足道的事物,他对细节的描写有种儿童般的洞察力和独特丰富体验。 看他写村庄的人和事,不是像路遥《平凡的世界》那种波澜壮阔,他就是简单的写村庄写故土,看他的作品,就像是在看一副副写生绘画,他的作品中有那种真诚,有类型似宗教信仰般的情结,直击人心底的柔软,读到深处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也曾试图写过故乡,但总摆脱不了一种隐秘的虚荣心和羞耻感,在舒服的空调屋呆着,好像已经和那个贫穷落后的故乡彻底割裂,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长大了,找到更舒服的土壤,就想撇开与故土的联系,变成一个没根的蒲公英,随风飘荡。 读《一个人的村庄》你可以随处发现一些打动你的地方。 作品中有一篇文章叫《两窝蚂蚁》有如此一段描写: 一般蚂蚁在天亮后出来找食吃。那时妈妈已经起来把死灭的炉火重新架着。屋子里烟气弥漫。大家全钻在被窝里,只露出头。有些睁眼直看着房顶。有些半眯着双眼。早睡醒了。大家都不愿起。整个冬季大家没一点事情,想睡到什么时间就睡到什么时间。直到炉火和从窗户照进的刺眼阳光,使屋子重又变得暖洋洋,才会有人坐起来,偎着被子,再愣会儿神。读这一段一下子就勾起了关于童年的记忆。 成家将来天天忙于工作,就像是个工具人,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不能不努力奔波劳累,生活容不能你有懒惰退缩的情绪,那种童年的时候,一觉睡到大中午的无忧无虑时光再也不会有了,越长大越感觉到紧张,对时间的紧张感,被生活逼着往前赶,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应对不完的麻烦事,像一只推着磨转圈的驴,生死疲劳。人会死亡,村庄也会消失,所有终归墟土,这就是作者的“宿命论”,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作者在文末最后一篇文章《写作是件可怕的事情中》写道: 最后这段生活将隐去,我的文字留下来,包含我写的村庄、田野、牲畜、草木,都在我的文字背后消隐。 写作是一件真的可怕的事情。 时光消失,文字留下。文字留下了什么?相对于千干万万个消灭于时间中、了无痕迹的村庄,一个被文字记住的村庄或许更不幸。我想,能读到如此的一个作者,如此一本书,真是生活幸事。
猜你喜欢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